原文: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译文及注释:
古庙依青嶂,古老的庙宇依傍在青山峻岭之间,
行宫枕碧流。行宫则依靠碧绿的流水而建。
水声山色锁妆楼。山色和流水的声音将妆楼围绕。
往事思悠悠。回忆往事,心情悠闲。
云雨朝还暮,天空的云雾早晚变幻,
烟花春复秋。春天和秋天的烟花绽放。
啼猿何必近孤舟。猿猴啼叫,何必靠近孤舟。
行客自多愁。旅行者自有许多忧愁。
注释:
古庙:古老的庙宇。
依青嶂:依托在青山峻岭之间。
行宫:皇帝巡游时居住的宫殿。
枕碧流:紧靠着碧绿的河流。
水声山色:河水的声音和山的景色。
锁妆楼:楼阁上锁住了美人的妆饰。
往事:过去的事情。
思悠悠:思绪万千,心情沉郁。
云雨:天空中的云和雨。
朝还暮:早晨归来,傍晚离去。
烟花:烟雾和花朵,指春天和秋天的景色。
啼猿:猴子的叫声。
孤舟:孤独的小船。
行客:旅行的人。
自多愁:自己感到忧愁。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李珣是花间词派中一位非常有特色的词人,他以小词为后主所称赏。在前蜀灭亡之后,他没有从政,而是选择用自己的词作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他的词中,常常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感慨之情。
这首词《巫山一段云》被著录于《草堂诗馀别集》中,调下有题《巫峡》,此外还有注释:“一作《感怀》”。这首词包含了思虑凄绝的情感,很可能是李珣晚年的作品。此词同《巫山女》、《高唐云》等作品一样,都是咏述巫山神女故事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受到了宋玉《高唐赋》的启示。
当然,这首歌辞也受到了词名的影响,在其开头提到“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这里的古庙指的是巫山下供奉神女的祠庙。陆游在《入蜀记》卷六中曾经描述过,凝真观是在巫山下,供奉着神女妙用真人。而祝史也提到了每年八月十五日夜晚,山上会传来丝竹之音,引得山猿们群情激奋,此外,在庙后半山处,还有一块石头坛,相传是夏禹来到此处,得到了神女的指示并授予了他符书。
据宋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所说,在唐代,许多词作都是因为题目而得到启发的。例如,赋《临江仙》就写了仙事,《女冠子》则是表达了道情,《河渎神》则是咏叹祠庙。这种缘题发挥的方式,使得李珣在这首词作中保留了早期词的特色。
总的来说,李珣的这首词《巫山一段云》既是对历史、传说的回忆,也是对生命、时间的感慨,具备了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李珣的这首词《巫山一段云》,大约写于公元925年左右,此时前蜀已经覆灭。李珣乘坐一叶扁舟漂流在三峡之间,经过巫山细腰宫的遗迹时,凭吊起了千年往事,联想起相关的传说和历史事件。在此诗中,李珣借鉴了宋玉《高唐赋》的写作手法,具有明显的咏史性质。
根据史书记载,前蜀的灭亡发生于公元925年,也就是李珣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当时,李珣正乘坐一叶扁舟游历三峡,欣赏着美景,但也不禁感叹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当她经过巫山细腰宫遗址时,她让自己陷入到回忆之中,联想着过去的历史和传说。
在李珣的笔下,神女寺傍靠青山,楚王的细腰宫枕着碧绿江水。潺潺流水与翠绿的云雾缭绕着昔日的楼台。这些景物都让她不禁感叹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引起了她对生命和历史的深深思考。
最后,李珣以猿啼孤舟的形象反映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忧愁之情。这首词不仅是一篇有咏史性质的佳作,也反映了李珣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考。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神女寺依旧傍着青山,楚王的细腰宫依旧枕着碧绿的江流。潺潺流水和暖暖翠岚环绕着昔日梳妆的楼台,悠悠往事真叫人感慨万千。
神女寺:安徽芜湖境内的一座佛教名胜景区。依旧:仍然。傍着:在...旁边。细腰宫:楚王宫中的一座宫殿,也是李白《将进酒》所提到的“玉楼前面见秋月”之处。枕着:靠着,相邻。翠岚:青翠的云雾。梳妆:装饰修饰(楼台)。悠悠:形容时间漫长。感慨:引起感触和思考。
巫山从早到晚雨迷云轻,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般流逝。
巫山:湖北恩施境内的一座山,为三峡东南界。雨迷:雨笼罩。岁月:时间的流逝。
何必要猿啼声声传向孤舟,远行的旅客自有许多忧愁。
孤舟:寂寞孤独的船只。忧愁:忧伤、忧虑。
注释:李珣(约公元813年-858年),唐朝中后期著名的女词人,号莲奴,与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并称为“四大才女”。这首词写神女寺和楚王宫的景色,表达了岁月轮回和人生感慨,最后以猿啼孤舟的形象,深刻展现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忧愁。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珣简介: 李珣,五代时期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市)。生卒年均不详,约活跃于唐昭宗乾宁中前后时期。在年少时就名声远扬,他的诗句常常动人心魄。他妹妹是王衍昭仪的舜弦,他曾以秀才的身份预贡入宫。 李珣不仅擅长文学创作,同时还通晓医理,经营香药生意,可以看出他还保留着波斯人的传统特色。后来,蜀地失陷,李珣也因此没有进入官场。他的著作《琼瑶集》已经失传,现今只有五十四首词作为遗存,其中多为感慨之作。这些词汇集于《唐五代词》之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李珣的出生和死亡年份,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录,只能据推测大约在唐朝末五代初的时期活跃过。以上信息参考自百度百科[[1](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7%8F%A3/905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