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崖州城作》拼音译文赏析

  • dēng
    zhōu
    chéng
    zuò
  • [
    táng
    ]
  • shàng
    gāo
    lóu
    wàng
    jīng
    niǎo
    feī
    yóu
    shì
    bàn
    nián
    chéng
  • qīng
    shān
    liú
    rén
    zhù
    bǎi
    qiān
    zāo
    rào
    jùn
    chéng

原文: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译文及注释
独自登上高楼眺望帝都京城,鸟儿飞翔仍需半年时间。
青山仿佛想让人们久留不去,环绕着郡城百转千回。
注释:
独上高楼望帝京:独自登上高楼,眺望帝都京城。

鸟飞犹是半年程:即使鸟儿飞行,也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帝都。

青山似欲留人住:青山看起来好像想留住人们。

百匝千遭绕郡城:山路曲折,环绕着郡城,形成了百转千回的曲折路径。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叫做《登高》。它是唐代诗人李德裕所作,共四句,每句为七言绝句。 这首诗和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两者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并且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但是,在心情、表现手法、意境和风格方面,两首诗却大不相同。 李德裕是一位权贵之后,此时他由于失败而被流放到崖州,处于一个十分失意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他登临高楼,观望远方,内心充满着对帝京的向往和感伤。这种思乡之情和柳宗元所表现的“望故乡”是不同的。李德裕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对离开京城的后悔之情,“鸟飞犹是半年程”,足见他离京遥远。这里深深透露了对君国的依恋之情,与屈原在《哀郢》中所表现的“哀故都之日远”是相同的。 与柳宗元不同,李德裕的处境更为危险。他是失败一方的首领,处于残酷无情的派系斗争中。他被流放到崖州,由于白敏中、令狐绹等人的计划而身处囹圄之中,前途未卜。因此,当他登高远望时,内心充满着苦痛和忧虑,这种情感也反映在他的诗中。他的心情和思想被深刻地表达出来,使这首诗达到了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总之,李德裕的《登高》虽然篇幅短小,但透露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受,表现出对帝京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篇。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唐代政治家李德裕,是一位有着卓越才华和深厚思想的领袖。他曾在会昌年间担任相国,秉持着谦虚,勤政,诚信等为政之道,获得了人民的高度赞赏。然而,随着宣宗李忱的即位,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白敏中、令狐绹开始掌权,推行的政策与李德裕大相径庭,这使得李德裕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此背景下,李德裕连遭贬谪,最终流亡到遥远的海南。 大中三年(849年),已经年过六旬的李德裕抵达崖州。尽管已经饱经沧桑,但他仍心系国事,不断思考着如何拯救那个在自己眼中正面临着危机的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一首题为《登岳阳楼》的诗歌。这首诗的主题并非是对美景的描述,而是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担忧,表现了一个政治家对国家荣辱、民族前途的关注和担忧。李德裕的这首诗被誉为"登高必读,善政之篇",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忠诚、勤政、爱国、报国的理想和追求。 因此,从李德裕的生平经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历朝历代的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可以发现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深厚,它不仅是李德裕晚年的写照,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情况的一个真实反映。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李德裕、汉字译文、注释、高楼 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补充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德裕简介: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极负盛名的名相。李德裕的出生年份在公元787年左右。 李德裕曾经历过不少的起伏和波折。在唐文宗时期,他因受到牛党权力集团的排挤,被迫从翰林学士的职位出任浙西观察使。直到太和七年,他才再次入相,但是又因遭到奸臣郑注、李训等人的阻挠而被左迁。 然而,随着唐武宗即位,李德裕再度得到重用,并担任内阁大学士的职务。在他的执政期间,成功平定了回鹘的外患、定下昭义之策来维护内部安宁、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等,成绩斐然。 李德裕和武宗之间的君臣相知被誉为晚唐之绝唱。李德裕在会昌四年八月被封为太尉、赵国公,成为当时的权贵。然而,在后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因为位高权重,五次被贬为崖州司户。 总的来说,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他作为唐代政治家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晚唐时期是非常突出的,他的文学功底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李德裕生于公元787年左右,去世于公元849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