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人怨 / 征怨》拼音译文赏析

  • zhēng
    rén
    yuàn
    /
    zhēng
    yuàn
  • [
    táng
    ]
    liǔ
    zhōng
    yōng
  • suì
    suì
    jīn
    guān
    cháo
    cháo
    dāo
    huán
  • sān
    chūn
    bái
    xuě
    guī
    qīng
    zhǒ
    wàn
    huáng
    rào
    heī
    shān

原文: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每年岁岁黄金色的河流和翡翠色的关隘,每天早晨朝朝马匹奔驰和刀剑相交。
三个春天白雪覆盖着青色的坟墓,万里长的黄河绕过黑色的山峰。
注释:
岁岁金河复玉关:金河指黄河,玉关指陇山,表示黄河和陇山历经岁月依旧存在。

朝朝马策与刀环:马策指马鞭,刀环指刀鞘,表示战争不断,军人时刻备战。

三春白雪归青冢:三春指春季,白雪指残雪,青冢指墓地,表示春天来临,残雪融化,死者归于墓地。

万里黄河绕黑山:黄河绕过黑山,形容黄河的壮阔和黑山的险峻。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然而,在唐朝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期间,吐蕃、回鹘等外族势力多次入侵唐朝边境,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唐朝为了保卫边疆,不断派遣士兵去守卫西北边境,导致这些守边战士长期不能回家团聚,倍感思乡之苦。柳中庸所写的诗篇《忆江南·金河》便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据资料显示,《忆江南·金河》一诗大约就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可以从中推断,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和思乡之思。在诗中,柳中庸描述了金河、青冢、黑山等地的景象,这些地方都是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域范围。由此可知,柳中庸的这首诗篇是以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将士兵们离家别久、思乡伤感的情感表现出来的。 总之,柳中庸的这首《忆江南·金河》诗可以看做是唐代边疆守护军队的怨情之作,表达了他们思乡的心情和对家乡的眷恋。这篇诗以其感人至深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价值一直被人们所传颂,并成为唐诗鉴赏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怨情》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边塞诗,反映了征人的怨情和边疆生活的困苦。全诗只有四句,但每句都表现了边塞征戍的不易和征人的艰辛。 诗中提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属于唐代单于都护府的范畴。这说明这首诗是一位征戍边塞的士兵或将领写下的感怀之作。他在这片充满艰险与苦痛的土地上,经历了岁月的流逝,日复一日地穿越荒凉的边城,征战不休的跃马横刀,给人以单调困苦的感触。这些景象皆深刻地折射出征人们的怨苦之情。 在前两句中,年复一年,往来边城;日复一日,征战不休,这种日渐丧失的时间和辛苦艰难的征戍生活已经体现出征人内心的怨气。而后面的青冢,黑山,则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表达了征人的怨情。这些景象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边塞之地的寂寥和恶劣,也说明了征戍生活的不易。 在整首诗中,柳中庸很好地运用了比喻手法。金河、玉门关等地则代表着边境线,马策、刀环在描绘征人跋山涉水、背负重任时则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同时,在青冢一句中,诗人又以“青冢”寓意王昭君的坟墓,形象地表达出孤独和凄凉的感觉。 总的来说,《怨情》是一首富有悲情色彩的边塞诗,通过描写征人艰苦卓绝的生活和遭受的种种苦难,让人深刻感受到当时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单调无味。其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柳中庸、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 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 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中庸简介: 柳中庸的出生年份不详,而他逝世的时间约在公元775年左右。柳中庸名淡,字中庸,是唐代边塞诗人。他出生于河东(今天山西省永济市)柳宗元的族裔之中。在大历年间中举进士,曾任鸿府户曹,但未能转正。 萧颖士赠妻于柳中庸,并与弟柳中行并称“岷山二老”,在文坛上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与卢纶、李端等人交好,是一位诗歌朋友。他所选《征人怨》一首流传最广,被誉为其代表作。《全唐诗》所收录的柳中庸的诗歌仅有13首。他的诗篇以描写边塞战争产生的怨恨为主,表现出消沉和无法重现盛唐气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