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及注释: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像碧玉一样的绿色植物垂挂在高处,像绿色的丝带一样。不知道是谁剪裁出这些细叶子,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剪刀。
注释:
碧玉:指翠竹,因其色如碧玉而得名。
妆成:指装饰成。
一树高:指一棵高大的翠竹。
万条垂下绿丝绦:形容翠竹的枝叶垂挂下来,像绿色的丝带一样。
不知细叶谁裁出:指翠竹的叶子很细,不知道是谁修剪出这样的效果。
二月春风似剪刀:指二月的春风很适合修剪翠竹,像是一把剪刀一样。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物生机的美好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全文的主题是对一棵柳树的赞美,通过作者细腻的描绘和透彻的联想,展现了这棵柳树的魅力。开篇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将柳树比作“碧玉”,凸显了其翠绿欲滴、婀娜多姿的风姿。接着,通过联想到古代的贫家少女,借典说明“碧玉”二字所具有的年轻和纯洁之美。结合中国丝绸文化,将柳树的婀娜多姿与丝绸的华贵飘逸相比,并运用设问手法,描绘了春风如诗如画的情景。最后,全文以“将军百战身名裂,但守江山永不忘”这句名言为结束,表达了对这棵柳树青春与坚韧的赞美。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富有诗意,运用比喻、联想、设问等修辞手法巧妙地展现了柳树的美丽和春天的生机。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清新、和煦和生机勃勃,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
鉴赏详情»
欣赏二:
《静夜思》作者贺知章的《柳》,是一首描写柳树和春天的诗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三句都在描写柳树,通过翠绿晶莹的“碧玉”形容,突出了柳树的颜色之美;用“绿丝绦”来描述柳树的枝条,强调了它的轻柔之美;第三句则着重描绘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之美。这三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描写柳树的过程,将柳树的不同部分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则将视线自然地引向了春天。这句话设问自答,通过问自己“不知细叶谁裁出?”这个问题,再用“二月春风似剪刀。”来回答,将注意力从柳树转移到了春天,让我们想起春天新生的一切。整首诗通过对柳树的描写,将注意力引向了春天的创造力和活力,赞美了春天的无限魅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贺知章对自然的深厚感悟和精细的描写技巧,也能欣赏到那种清新纯粹,恬静优美的意境。
欣赏二详情»
欣赏一:
这首诗以杨柳为主要意象,通过对杨柳的描绘和化用,创造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向读者展示了春天的美好。
首先,诗人描述了杨柳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种杨柳的形象美被借用来形容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然后,诗人又把这个形象进行了翻转,将杨柳化身为美人的形象,描述她“万条垂下绿丝绦”,其中“高”字衬托出美人风姿婷婷,并且用“垂”字来暗示纤腰在风中款摆。
接着,诗人提到了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也就是刘悛之献蜀柳数株,齐武帝将其种在殿前,赞叹它们风流可爱。诗人通过这个典故将柳条说成了“绿丝绦”,并且用“谁裁出”来引出春风的形象。
最后,诗人将春风比作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春风象征着自然活力,是美的启示。整首诗通过对杨柳形象的丰富描绘和化用,创造出了一个美丽动人、清新自然的春天画面,引导人们欣赏春天的美好。
欣赏一详情»
译文及注释:
如同碧玉般装扮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早春二月的风精心裁剪出来的。温暖和煦的春风就像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点缀着锦绣大地。
【注释】:
1. 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
2. 碧玉般装扮:形容柳树长得特别漂亮。碧玉是一种颜色青翠明亮的石头,喻指柳树冬日依然翠绿如玉。
3. 长长的柳条:形容柳树枝干很长。
4. 轻盈:轻巧飘动的样子。
5. 丝带:用绸、缎等织成的带子,形状细而长,质地柔韧。
6. 低垂:下垂,形容柳树枝条垂向地面。
7. 婆娑起舞:像人跳舞一样优美动听。
8. 纤细柔美:形容柳叶很细,触感很柔软,并且很美丽。
9. 早春二月的风:指春天初期的气温和煦的微风。
10. 神奇灵巧的剪刀:比喻春风在大自然中的作用,使万物复苏,生机勃发。
译文及注释详情»
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出生于唐初越州(今绍兴),祖籍是汝南(今属河南)。贺知章以绝句见长,被誉为唐代绝句大师。他的作品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还有大量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富有诗情画意。 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咏柳》和《回乡偶书》两首诗,被誉为绝句中的经典之作,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所传诵。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其他的优美绝伦的诗歌作品,共收录于《全唐诗》19首。 贺知章晚年回到家乡萧山,安享晚年。他的去世时间据传是在唐天宝十三载(744年),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