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译文及注释:
穿天透地不辞劳:穿过天空,穿过地面,不怕辛苦劳累。
到底方知出处高:到达终点才知道起点的高远。
溪涧焉能留得住:小溪小涧怎么能留住人呢?
终须大海作波涛:最终必须去大海里作为波涛。
注释:
穿天透地:形容行走极远,穿越天地。
不辞劳:不怕辛苦。
出处高:指到达的地方高峻。
溪涧:小溪小谷。
焉能:怎么能。
留得住:停留不走。
终须:最终必须。
大海作波涛:指到达的地方广阔壮观,如大海波涛。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由唐宣宗李忱和香严闲禅师共同完成,后来被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改编,仅数字有所不同。原诗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表达了观瀑之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人们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深刻道理。而冯云山的改编则通过“穿天透地,到底一心图”的威势,表达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意志。
这首诗以瀑布为主题,通过对瀑布的描绘,展现出它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品质,具有非凡的气魄和志向。首句“穿天透地”,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瀑布的巨大力量与不屈的精神。次句“到底一心图”,表达了对事业的坚定决心与持之以恒的毅力。这种精神正是任何一个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此基础上,末两句中进一步表现出瀑布的气魄和志向。瀑布的水流到深潭之后,继续奔流不息,化作淙淙溪水,流向大江。一路上虽经千难万险,但它却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这一坚定的决心、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瀑布的赞美,展示了它所具有的气魄、精神和决心,表达了追逐梦想、实现事业的励志意义。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目标保持坚定的信念,勇闯艰险,奋发向前。
赏析详情»
冯云山简介: 冯云山(1822年~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是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由于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他曾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他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 冯云山后来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并官封为南王、七千岁。然而,关于他出生和去世的具体时间,提供的资料没有详细说明。根据资料所提到的时间范围,可以推测他生于19世纪初期,去世于1852年左右。同时,可以看出,冯云山既是一位文化素养高超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和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