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及注释: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梨花风起,正是清明时节,游子寻找春天,已经走出了城门。
夕阳西下,笙歌渐渐停止,万株杨柳属于流莺。
注释:
梨花:指开花的梨树。
风起:指春风吹拂。
正清明:清明节,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4月4日或5日。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寻春:寻找春天的气息和景色。
半出城: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日暮: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笙歌:指乐器笙和歌声。
收拾去:指结束。
万株:指很多的树。
杨柳:指柳树。
属流莺:指有很多流莺在柳树上栖息。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清明时节的赏析诗歌,以江南春景为背景,通过游人的纵情和黄莺的恣意来展现出景色和人物的生动形象。作者吴惟信通过巧妙地运用侧面刻画的手法,将节日气氛与西湖美景融为一体,让读者在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诗歌的构思上看,吴惟信并没有直接描述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而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从侧面隐喻,促使读者自然展开联想,感受到春天的欢愉和美丽。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当“流莺”被人类“强占”的时候,它的世界几乎被摧毁,但是当游人离去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黄莺再次成为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通过这样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节日人群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微妙平衡。
诗歌的前两句写出了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则描写了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整首诗歌从春天的角度出发,让人想起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节日的意义。
总之,吴惟信的这首诗通过游人和黄莺的对比,用文字描绘出了清明时节江南的春景,将所有景象及人物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境地。这首诗意深远,语言简洁明了,是一首值得品味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的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补充汉字译文】
1. 西子湖:这里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知名景点,指西湖。
2. 游人如织:指游客络绎不绝。
3. 踏青游湖:指在春季时到湖边散步或游览。
4. 笙歌:一种乐器,泛指音乐和欢声笑语。
5. 万树流莺:形容春天草木萌动,百鸟争鸣的繁华景象。
6. 春色依旧:指即使时光荏苒,季节更迭,西湖的美景依然如故。
【注释】
1.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也是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
2. 人间天堂:形容景色非常美丽,像天堂一般。
译文及注释详情»
吴惟信简介: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