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译文及注释: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一个春天过去了,我还不曾见过西湖的美景。翠绿的植物害羞地躲在红色的花朵后面,我在雨中凝望着窗外,泪水和琴声交织在一起。我的思绪很长,但信笺却很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只有雕梁上的燕子才是我的知心朋友,它们一直陪伴着我。即使东风不理会我弹琵琶的悲愤,落花也会随风飘散,传达我的心情。)
注释:
一春:一个春天,指时间的流逝。
不识:不认识,不了解。
西湖面:西湖的水面。
翠羞红倦:翠色的植物因为害羞而变红,疲倦。
雨窗:雨打在窗户上的声音。
和泪:伴着泪水。
摇湘管:指弹奏湘江三弄的乐器。
意长笺短:意思长远,信笺却很短。
知心:知己,心灵相通的朋友。
雕梁燕:指居高临下的雕梁上的燕子,比喻高贵的人物。
自来相伴:一直相伴。
东风不管琵琶怨:指东风吹过,不管琵琶的悲怨。
落花吹遍:落花随风飘散,遍布四处。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词作品的题材是描写一位少妇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惆怅。通过春游的情节,词人暗示出女主人公被爱人离家远行的事实,无心欣赏美好的春光。此处利用了“一春不识”和“不识西湖面”这两个表述方式,将女主人公真实的心情轻描淡写地展现出来。
在描写女主人公的羞怯和厌恶时,词人运用了“翠羞红倦”这一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语,传递出女主人公的情感状态,强化了她的内心体验。
接下来的几句,“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在雨中的窗前,少妇含泪写信,思念之情难以言述,只能流露于笔端。这里“湘管”不仅仅是一种笔管,更蕴含着湘妃竹泪痕凝结而成的悲伤情感,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心境之苦。
在下片的描写中,“少妇之心惟有雕梁之上的燕子理解”,强调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表现了她的贞节。作品以写实的手法,细腻地描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扣人心魄的词语和精准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这位少妇所经历的孤独和煎熬,这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一个春季没和西湖谋面,
怕见外边这花香日暖的春天。
窗外的雨应和着我的泪水,
挥动着我手中的笔管吐诉情感,
心中的思念那么长,
信笺却这么短,
我怎么能够把话说得完。
注释:
1. 西湖: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著名的风景区。
2. 花香日暖:形容春天的气息和温度。
3. 手中的笔管:古代写字用的粗筆。
4. 思念:对亲友、恋人等的思念之情。
5. 信笺:书信的纸张。
6. 雕梁上的春燕:居室中多见雕刻或绘画的燕子图案,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
7. 东风:春天的风,代表着生机勃勃的春天。
8. 琵琶声中的忧怨:古代文人喜欢弹奏琵琶,并将琵琶音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9. 花儿吹落一片:花儿被春风吹动,落在地上一片片,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许棐简介: 许棐fěi(?~1249)字忱夫,一字枕父,号梅屋,出生年份不详,据推测约生于宋理宗宝庆初前后,在世时期也不确定。他是浙江海盐人。许棐在嘉熙中(公元1239年左右)隐居秦溪,建造了一个小庄园,并在庄园的四周种植了梅树,因此这个小庄园被称为“梅屋”。他在这里收集了数千卷书籍,装饰四壁,并在室内悬挂白居易、苏轼的画像。 许棐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的隐士,他的“梅屋”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赏梅读书的聚会之地。据传说,许棐曾经在梅屋中尝试过“三省吾身”的体验,最终抛开了家族利益和官场荣誉,选择了宁静隐居的生活。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文学才华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作和批评文章。关于许棐去世的时间并没有确切的记录,但据传说是在1249年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