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译文及注释: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隋堤遥远,波浪汹涌路上尘轻。如今柳桥常有离别,见人分手也感悲伤。更何况自己的离情别绪。
夕阳斜照,新月升起在西城。城楼高耸,重重倚望,愿自己能像月亭亭玉立,陪伴君行千里。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词是一首典型的双调词,名为《忆江南》。通过女子口吻,唱出了一个离别的情景。整首词没有具体刻画送别情事,而是通过对古今别情的描绘来突出自己的别情,表达深挚的离别情感。
词的起首从别路写起,隋炀帝开通济渠,河渠旁筑御道,栽种柳树,形成了“隋堤”的景观,在这里人们送别离别,寄托深情。通过描写水上和陆上的行程,逐渐展示出离别的情感特征。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突出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而接下来的“多”字,则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别离的普遍存在,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唤起了读者的共鸣。通过这些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别离带来的情感复杂性。
末句则通过“何况”的递进关系,强调了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进一步衬托出了词人的别情之深。
整个词语言素朴明快,情调清新健康,风格别具特色。通过古今别情的描绘和亲身经历的抒发,表现了离别的不舍和伤感,既深刻又真实,让读者深刻地体验到了离别的情感内涵。
鉴赏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描述了一种关于别离的场景和情感。文章开篇描写了隋炀帝开通济渠,栽种柳树形成的“隋堤”景观,与此同时,“远,波急路尘轻”形容了这里是一个水陆交通要道,人来人往,船只穿行,也有许多人在此送别离别,寄托深情。整个场景通过描写水上和陆上的行程,逐渐展示出离别的情感特征。
接下来文章通过一个“多”字来突出离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唤起人们对别离的记忆和思考。而最后的“何况”则表示对于个人来说,离别才更加刻骨铭心,更让人伤感。
末句以“斜照后重望”为主题,表现了送者登城楼俯瞰远方,倚望苍茫的月色,掩饰着自己的关情,这种情感虽然没有具体表述,但对于读者却是十分易感受到的。通过这样的叙述手法,文章融合了景物和情感,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别离的情感内涵。
整个文章通过将景色、情感与人物相结合,表现出离别的不舍和伤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别离带来的复杂情感。
赏析详情»
注释:
这段文字提供了一些词语的解释和补充注释:
- 隋堤柳:指隋炀帝时所种植的沿通济渠、邗沟河岸的柳树。这个柳树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故事中隋炀帝巡游时路过此地,下令在河滩上种植了100万株柳树,此后便有了这片著名的“隋堤柳”景观。
- 路尘:指道路上飞扬的灰尘,随着车马飞扬而起。这个词出现在描写离别时的情景之中,暗示着身处长途旅行之中的人流连忘返。
- 柳桥:指柳荫下的桥,这种桥常常出现在诗词之中,在文化上代表着安稳平静的生活状态。
- 分袂:指离别、分手。这是一个表达离别伤感的词语,暗示着情感不舍,难以割舍的感觉。
- 何况:是一个连词,用反问的方式表示更强烈的语气,表达除了前面提到的感受,还有更加深沉的情感。
- 关情:是一个词语,指掩饰感情和动心,意思是难以割舍和满怀情感,但是又不能表露出来。
- 斜照:指斜阳。这个词语在描写黄昏时候的景象中出现,表达了夕阳余晖下的美丽景色。
- 新月:夏历每月初弯细如钩的月亮,常常在诗歌中被使用。这里出现在描写夜色的场景之中,暗示着离别时的情绪和新的开始。
- 倚望:是一个词组,指往远处倚靠着望远,表达了一种离别时的凝望,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 亭亭: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耸立高远的景色,一般用来形容树木和建筑物。在这里,它用来描述浮云的形态。
注释详情»
张先简介: 张先(990-1078),字子野,出生在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曾担任安陆县知县,因此被人称为“张安陆”。天圣八年(1020年)他中了进士,后来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隐湖杭之间。张先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文人曾同游一起,享受文人雅士的生活。他以善作慢词闻名,和柳永齐名,所创造的词语极具工巧之处。为人也甚为低调,曾以三处善用“影”字而名扬世间,被称为“张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