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译文及注释:
秋风吹动着树叶,仿佛是洞庭湖上的波浪。
常山靠近代郡,亭子和屏障环绕着黄河。
心中悲伤却又感受到异域的欢乐,肠子在陇山头上唱着歌而断裂。
黄昏时分,面对征马,迷失了北山阿的道路。
注释:
秋风:指秋季的风。
木叶:树叶。
洞庭波:指洞庭湖的波浪。
常山:指今河北省南部的常山县。
临代郡:指今河北省南部的代县。
亭障:指亭子和篱笆。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心悲异方乐:心中感到悲伤,但是听到异地的音乐却感到欢乐。
肠断陇头歌:肠断指心中痛苦,陇头指陇山山脉,歌指歌唱。
薄暮:傍晚时分。
征马:指出征的马匹。
失道北山阿:迷路到了北山阿。北山阿指今陕西省北部的山区。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诗歌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在他乡漂泊的感慨。诗歌采用“因物兴感”的手法,通过描述黄河边上的秋叶飘落,抒发对江南故乡的思念。诗人又引用了屈原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将南北风景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思乡情感。
接下来,诗人写出自己北征的经历,通过描绘汉代边塞变成异族工事的景象,表现出深深的历史感怀。而在听到远方传来异乡悲凉的《陇头歌》之后,诗人更是肝肠寸断。
最后,诗人运用了信马由缰、茫然迷路等形象的动作来刻画自己颓丧的心情,展现出一种惆怅绵渺的情味。整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气势苍劲悲凉,展现出南北诗风融合的特点。总之,这首诗从多个方面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生活的苦闷之感。
简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佚名所作,写于王褒渡河北上的途中。其中,有许多地名与诗人的感受情感相结合,富有情调和趣味。
在“秋风”二句中,诗人通过描述渡黄河时,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庭湖波涌起,景色好似江南。其中,诗人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将黄河边的秋景与江南名胜联系在一起,凸显出黄河流域的独特韵味。
除此之外,诗中还出现了“常山”、“代郡”等地名。其中,“常山”指的是治所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而“代郡”则是汉代北部边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和山西省东北部。诗人又提到临近“亭障”,这里指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心悲”二句中,诗人用“异方”指异乡,再引用了乐府歌曲名《陇头歌》,“陇头歌”和“异方乐”意思相近,都表示游子思乡的感受。而最后“薄暮”二句中,则讲述了驱动征马的独特经历,诗人在北山拐角处迷失了道路,“失道”指的是迷路,“山阿”则是山的拐角处。
总之,这首诗通过地名与情感相结合的手法,将黄河边的独特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传递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褒简介: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出生地在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然而其具体的出生年份和死亡年份都无法确定,只知道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发生在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王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被誉为“渊云”,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洞箫赋》等十六篇赋文。虽然王褒的生卒年不详,但他的作品对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