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后赋菊》拼音译文赏析

  • hòu
  • [
    táng
    ]
    huáng
    cháo
  • dài
    dào
    qiū
    lái
    jiǔ
    yuè
    huā
    kaī
    hòu
    bǎi
    huā
    shā
  • chōng
    tiān
    xiāng
    zhèn
    tòu
    cháng
    ān
    mǎn
    chéng
    jìn
    dài
    huáng
    jīn
    jiǎ

原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相关标签:咏物

译文及注释
等到秋天的九月八日,我的花儿开放后,其他花儿都会被我盖过。花香弥漫天空,穿透了长安城。城里的人们都穿着黄金甲,到处都是金光闪闪。
注释:
待到秋来九月八:等到秋天的九月八日。
我花开后百花杀:指作者的花开放后,其他花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花香弥漫到长安城上空,形成了一股浓郁的香气。
满城尽带黄金甲:指人们都穿着黄金甲,形成了一片金色的景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香阵”,暗示着菊花的气息强劲,充满了魄力和精神的张扬。这里的“长安”,则是对唐朝政治中心的隐喻,表示农民革命的呼声将会传遍整个国家。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则预言了在农民起义军的胜利下,农民将会成为统治者,而同以往的“黄金”只为贵族所享有的时代将成为历史。最后两句“凤吹灵均去,人争玉殿空”则寓意深远。诗歌通过描写凤凰飞走,人们争夺寂静的宫殿这一场景,表现出朝野腐败、政治黑暗的现状。而这种情况也同时预示着当革命来临时,这些虚妄的权利和统治都将被农民反抗精神所取代,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和毅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总体来说,《不第后赋菊》是一首充满革命精神的诗歌,其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手法,将菊花赋予英雄气质和高洁品格,表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反抗精神。诗歌表达了对于自由、公正、平等的追求,同时也预示了农民革命的胜利和统治阶级的覆灭,是一首寓意深远的文学珍品。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不第后赋菊》是一首描写黄巢在科举考试落榜后的心境的诗歌。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这首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在唐朝时期,科举考试是晋升社会地位、获取功名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当时的官场中,腐败和贪污现象十分严重,远非通过努力和才华就能实现价值的公平的制度。对于黄巢来说,经过多年旅游、学习和积累知识,参加科举考试是他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之一。但是,遗憾的是,他在科场上没有获得成功,被视为“不第”,即没有通过考试。 这场失利让黄巢感到非常失望和不满。他对于整个李唐王朝和整个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不公感到愤慨。此时,他选择通过写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抱负,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并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在这首诗中,黄巢将菊花作为自己的寄托和象征,表现了对于生命与抗争的信念。尽管自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但他依然坚定地追求理想,并呼吁所有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奋斗。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反抗贵族、争取民主的革命思想。 总的来说,《不第后赋菊》是黄巢在经历失利和挫折之后所写的一首含义深远的诗歌,展现了他怒发冲冠的热情和革命理想。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黄巢、秋天、重阳节、菊花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译文及注释详情»


黄巢简介: 黄巢生于820年,去世于884年。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黄巢生于820年,去世于8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