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女》拼音译文赏析

  • pín
  • [
    táng
    ]
    qín
    tāo
  • péng
    mén
    weì
    shí
    luó
    xiāng
    tuō
    liáng
    meí
    shāng
  • shuí
    fēng
    liú
    gāo
    diào
    gòng
    lián
    shí
    shì
    jiǎn
    shū
    zhuāng
  • gǎn
    jiāng
    shí
    zhǐ
    kuā
    zhēn
    qiǎo
    shuāng
    meí
    dǒu
    huà
    cháng
  • hèn
    nián
    nián
    jīn
    xiàn
    线
    weí
    rén
    zuò
    jià
    shàng

原文: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哲理

译文及注释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蓬草门前,不曾闻到绮罗的香气,想着找个好媒人来牵线搭桥,却只能让自己更加伤心。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有谁喜欢风流倜傥的高雅气质,同情这个时代的人们只能俭朴地打扮自己。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虽然我有十分灵巧的手指,能够绣出美丽的图案,但我不会过分修饰自己的眉毛。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我每年都在苦恼,为了别人的婚礼,不得不缝制嫁衣裳,压抑着自己的心情。
注释:
蓬门:指简陋的住所。
绮罗香:指高贵的香气。
拟托:希望借助。
良媒:指媒人。
风流高格调:指高雅的文化修养。
时世俭梳妆:指时代贫困,人们生活简朴。
十指夸针巧:指自己的手艺精湛。
双眉斗画长:指自己的容貌美丽。
年年压金线:指为了生计而辛苦劳作。
作嫁衣裳:指为他人做嫁衣。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蓬门》是一首反映中国古代女性命运的诗歌,这首诗以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为主线,倾述她抑郁惆怅的心情。从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使用语言手法上采用了双关、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全诗语意深刻,含蕴丰富。 诗中,女子的生活环境十分陋苦,她穿的都是粗布衣,从未穿过绫罗绸缎等高档服饰。这种贫困的生活让女子感到心灵上受到了如此大的打击,而她的美好的年华却无法被珍视,这也触动人们对贫苦人家中的女性处境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然而,这位女子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世的贫寒而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她仍旧愿意将自己的技艺发扬光大,为他人制作嫁衣裳。这种毅力和勇气使人们更加感到她的伟大和崇高。 最后,诗人通过女子的独白,表达了她对自己未来婚姻的担忧和压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封建偏见和经济压力对女性的影响。这样一个贫穷、孤独、无助的女子的命运,给我们的思考和反思提供了人性和文化的启示,也引起了我们对于同情和爱心的关注。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贫家的女儿:指出身贫寒的女子。 不识绮罗的芳香:绮罗是一种华贵、高档的丝绸织物,指的是这位女子不善于品味昂贵的物品。 托个良媒说亲:通过媒婆找对象。 高尚的品格和情调:指这位女子自认为的高贵品行和气质。 时下正流行的俭妆:指当时流行的朴素雅致的装扮。 十指灵巧:指手工技艺出色。 描眉与人争短比长:眉毛是女子容貌的重要一环,这里是指不喜欢和别人攀比外貌。 金线刺绣:高档的刺绣技法,指的是这位女子的手工技艺娴熟。 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指这位女子常常为有钱人家的女孩做嫁衣,而自己却没有机会穿上这样的高档服饰。 译文及注释详情»


秦韬玉简介: 秦韬玉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他字中明,或作仲明,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据说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或郃阳(今陕西合阳)人。 秦韬玉自幼有才华,能言善辩,尤其擅长写作词藻华美的歌吟,但却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成功,失意之余,便谄媚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担任其幕僚、官丞郎,并被任命为盐铁判官。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秦韬玉随着唐僖宗一路南下躲避战乱,到了中和二年(882年),他突然被特赐进士及第,名列春榜,并且被擢升为工部侍郎和神策军判官,被当时的人戏称为“巧宦”。 然而,秦韬玉晚年的生活状况不详,历史上也没有详细记载,关于他的死亡时间和原因都无从考证。他的诗作在唐代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写“骚体”诗更是被后人推崇为一种诗歌形式,其中的《九辩》、《大风歌》等作品被收入了《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