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译文及注释:
竹简和帛书已经烟消云散,帝业已经虚空无物,关河已经空荡荡地锁住了祖龙的居所。
坑灰还没有冷却,山东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刘邦和项羽原来都没有读过书。
注释:
竹帛:古代书写材料,竹简和帛书。
烟销: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
帝业:指帝王的事业。
虚:空虚,无实际意义。
关河:指边境关隘和大江大河。
祖龙居:指皇帝的宫殿。
坑灰:指旧时处决犯人后留下的灰坑。
山东乱:指东汉末年山东地区的战乱。
刘项:指刘邦和项羽,两位汉朝开国皇帝。
原来不读书:指刘邦和项羽都没有受过正式的教育。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焚书坑》是佚名的作品,以对秦始皇焚书行为的批判和嘲讽为主题。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并焚毁儒家《诗》、《书》等百家之书,史称焚书坑。这场文化浩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作者正是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他对于这一事件的悲愤。
诗歌的开头就切入主题,作者使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出矛盾:书籍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但秦始皇的帝业却随之而亡。这种夹叙夹议、明叙暗议的表现手法,使得实与虚的结合极具韵致。次句进一步深入,说即便关河险固,也无法保卫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包括函谷关和黄河等,贾谊曾在《过秦论》中说过"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而"关河"概括这些地理险阻。这种对文化浩劫的描绘,寓意深刻,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于身处时代的无助和哀叹。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将焚书坑描绘成了一个荒凉的地方,它甚至连鸟都不愿飞过。这与坑中曾经烧毁的书卷相对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作者进一步扩展了焚书行为的影响,说它使得士人无书可读,失去了思考和探索之路,社会极度贫瘠。虽然作者并没有直接谴责秦始皇,但他通过对这场文化浩劫的深刻描绘,表达出对于这种行为的极度反感和悲痛。
最后两句,则以比喻来收尾。作者将秦始皇比做"喜马拉雅山上的凤凰",高高在上,而儒生则如"平原上的麻雀",卑微而易碾压。这种比喻的手法让人深感儒生们的悲壮和无奈。最后一句"谁人曾与天地俦",更是以一种悲怆之情,彰显了文化浩劫带来的无尽伤痛和历史遗憾。
总之,《焚书坑》是一首揭示历史悲剧和文化浩劫的经典诗歌,通过对焚书行为的深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野蛮行径的极度反感和哀痛。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秦始皇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在公元前213年烧毁了大量的书籍,仅保留有关医药、卜筮和农作的书籍。为了进一步消灭知识分子,他随后在前212年活埋了儒生。
这种对知识和文化的摧毁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却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损失。许多珍贵的文献、历史记载和其他学术著作被永久地毁灭了,这对于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佚名《焚书坑》的作者可能就曾亲眼目睹过这场浩劫。他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文化破坏的严重性,因此写下了这篇反映焚书行为的诗歌。通过这首诗的传唱,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残酷现实,以及秦始皇统治的阴暗面。
事实上,焚书行为并没有阻挡知识传承的脚步。历史上留下的珍贵文献,例如《周易》、《孟子》等,都是由后人珍视、抄写和保护而得以流传至今。即使如此,焚书行为仍然是一个历史悲剧,对于中国文化和学术界来说,都是一道深深的伤痕。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
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
注释:
- 函谷关:古代关口,是中国北方的要塞之一,以其地势险要而著名。
- 黄河天险:指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北方战争的重要防线。
- 群雄:指起义军中的各个领袖。
- 揭竿起义:是汉朝初年在山东地区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这篇文章描述了焚书坑对于秦朝“万世帝业”的影响,以及对于暴虐封建统治者的无情讥刺。
佚名写道,随着书本(即“竹帛”)化成青烟消散,“万世帝业”的根基也随之淘空。这意味着秦始皇企图用焚书的蛮横手段来愚化民众或许是成功的,然而他的权力基础(现代称“政权的合法性”)也同时被摧毁。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指望依靠武力维持“万世基业”,但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祖龙指的是秦始皇,曰“祖”,暗含“子孙万世为皇帝”的意思。而关河是指拱卫京城(即“祖龙居”)的天险,也可以引申为指秦朝强大的国家机器。作者揶揄地说,“你看啊,这坑(即“焚书坑”)里的书灰还没冷呢,山东就已经有反秦的‘叛乱’了;而(最终推翻强秦的)项羽、刘邦等人也都不是属于‘讥议朝政、蛊惑民心’的读书人之列啊!”这两句话对于暴虐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讥刺。
译文详情»
章碣简介: 章碣,唐代诗人,字丽山,是章孝标之子。他的出生年份是在836年。唐乾符三年(876年),章碣考中进士。 在唐朝乾符年间,侍郎高湘自长沙带着邵安石(广东连县人)一同来到京城。高湘主持了当时的考试,邵安石也中了举人。这一场考试被称为乾符中举,在唐代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 至于章碣的逝世时间,则是在9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