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兄郜 / 韦郜 / 途中别孙璐》拼音译文赏析

  • sòng
    cóng
    xiōng
    gào
    /
    weí
    gào
    /
    zhōng
    bié
    sūn
  • [
    táng
    ]
    fāng
    gān
  • dào
    běn
    xiàn
    yòu
    yìng
    chù
    féng
    liú
    nián
    zhì
    huá
    xiāng
    róng
  • yáo
    yuè
    kōng
    chéng
    zhōng
    xīn
    suí
    tiáo
    guò
    qiān
    fēng

原文: 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钟。此心随去马,迢递过千峰。



译文及注释
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
道路本来就是无限的,又该在哪里相遇呢?

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时间流逝,不要虚度光阴,年华老去,不容易再回头。

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钟。
在野渡,波浪摇曳着月光,空城中,雨幕笼罩着钟声。

此心随去马,迢递过千峰。
我的心随着马儿一起前行,穿越千山万水。
注释:
道路:指人生道路。
无限:没有限制,没有尽头。
何处:在哪里。
逢:遇见。
流年:指时间的流逝。
虚掷:白白浪费。
华发:指头发变白,年老。
不相容:不相容忍,不可共存。
野渡:野外的渡口。
波摇:水波摇动。
空城:空荡荡的城市。
雨翳:雨雾弥漫。
钟:指城楼上的钟。
此心:指诗人的心。
随去马:随着马匹前行。
迢递:遥远的距离。
千峰:指山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后与从兄重逢的思念和期待,以及对时间流逝与岁月匆匆的感慨和警示。诗歌结构简洁,四句之间相互呼应,情感层次分明,语言简练生动。 首联以漫长的人生道路和天下之大作为切入点,表达了与从兄分别后无法预知何时能再见的伤感。这句话长于比喻,将抽象的时间和空间比喻成可抛弃的物体,既增强了形象感,又使之显得生动活泼。第二联则突出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将人的衰老隐喻成不相见的原因,进一步表达了与从兄未知何时相见的不安和愁苦。两句诗中的“莫虚掷”和“不相容”都用以劝诫和警示,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第三联“萧条挂疏帘,瑟瑟发幽栖”,是整首诗最富有意境和表现力的一个环节。通过月亮倒影在水中随波荡漾的描绘,诗人营造出一种凄清冷寂的环境氛围,为送别从兄的离愁别恨增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诗中的“雨”则是诗眼,起到了揭示人物心情和环境气氛的作用。 第四联以“我心既随尔,尔独何之”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与从兄分别后的强烈不舍之情。随从兄跨越万水千山的想象,更是刻画了作者心中无尽的思念和期待。整首诗通过铺陈情感和景物描写,将离别后的乡愁和相逢的期许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详情»


注释
方干、整理、补充注释、作者 方干是唐代文学家,字雄飛,号玄英,睦州靑溪(今浙江淳安)人。此处提到的“”应该是指文学作品的作者不详。而“翡:遮蔽,覆盖”的注释则是对古汉语中“翡翠”,即翠鸟或者玉的一种更常见的用法进行了解释。最后,“迢递:遥远的样子”中的“迢递”用以表达距离遥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较古老、较少使用的词汇。 注释详情»


方干简介: 方干,中国唐朝著名律诗诗人,字雄飞,号玄英,生于809年,卒于888年。他出生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擅长律诗,作品清润小巧,且多警句。他的诗歌有的反映了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 方干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远大于其官职。文德元年(888年),他客死于会稽,后被归葬于桐江。门人们为了纪念他,相互论道道德,谥曰“玄英先生”。同时,门人们还收集了他的遗诗370余篇,并编入《方干诗集》传世。在《全唐诗》中他的作品收录有6卷348篇。 方干对于唐代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宋代,范仲淹守睦州时,还为方干绘制了像并放置在严陵祠配享。他的思想和作品影响了后人,值得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