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译文及注释:
调角:吹奏角笛的声音
断:凋零
清秋:指秋季的晴朗清爽
征人:出征的士兵
倚:靠
戍楼:边防的楼台
春风:春天的风
青冢:指墓地
白日:白天
落:落下
梁州:古代地名,今属甘肃省
大汉:指汉朝
无兵阻:没有军队阻挡
穷边:边远贫困的地方
客游:旅游
蕃情:指边疆少数民族的情感
似此水:像这条河流一样
长愿:一直希望
向南流:向南流去
注释:
调角:指吹奏角笛的声音。
断清秋:秋天已经到了尽头,意味着时间的流逝。
征人:指出征的士兵。
倚戍楼:指站在城楼上眺望远方。
青冢:指墓地。
白日:指白天。
落梁州:梁州是古代一个地名,现在属于陕西省。
大汉:指汉朝。
穷边:指边疆地区。
客游:指旅游或者是出差。
蕃情:指边疆少数民族的情感。
南流:指向南流去,表示对未来的向往。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凉州词》是一首描述边塞安宁的诗歌,虽然作者不详,但其诗句却精妙动人,构思巧妙。诗中表现了边塞军民的安静生活场景,同时也暗示了唐朝政治的未来和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第一联以“调角断清秋”开头,通过描绘万里长空里回荡着角声的美景,让人感觉到边塞的安宁和祥和。而用“断”字则强调了音域之广和音色之美。第二联则通过“征人”与“戍楼”两个场景展示,表现了军人在边塞倚楼眺望,享受音乐和秋色时的宁静状态。用“倚”字而非“守”字,更加微妙地表现了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题。
第三、四联则以春风、青冢、白日、梁州等词语,将王昭君和亲事迹与当前的边塞安定紧密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民族团结的愿望和追求。借助王昭君的墓和青草,在春风的吹拂中描绘了一幅长青永存的画面,暗示了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
总之,这首《凉州词》通过细腻而巧妙的描写手法,以及深刻的政治寓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边塞安宁的画面,同时也让人对民族团结、国家和谐充满憧憬。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佚名,但是背景却有着明确的历史背景。这个历史背景发生在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的时期。直到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崛起,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为张议潮的表现,以其为归义军节度使。这个事件打破了吐蕃对该地区的控制,并让唐朝重新拥有了这些地方的主权。
随后,在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时间点可能就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诗人在感叹边塞地区的平稳之余,也难掩其对张议潮及归义军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唐朝政治抱有的期待和信心。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简单的怀古诗,更深层次地涵盖了作者对时代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清秋:指秋季的晴朗天气;
边地:边境地区,边疆;
号角:军号声;
划断:打破,打破宁静;
征人:指边地守备军;
哨楼:防御建筑物,设在城池或要冲之处以便监视敌情;
远望:远远地观察。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和风:温柔的风;
昭君:昭君出塞传说中的主人公,相传为汉武帝时期被迫嫁给匈奴的女子;
坟墓:墓地;
边城:边境城市,指负有国防重任的城池;
梁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南部和重庆中南部;
普照:洒下,照耀;
和煦:温暖温和。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浩瀚:广阔无垠;
沙漠:干旱的荒漠地区,少有植被;
军兵:指外族侵入者和叛乱的军队;
阻扰:阻挡,干扰;
边疆:国家的边陲地带;
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外的边陲地区;
客人:泛指来访的人。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蕃人:古代对各族人民的称呼;
情意:感情,情感;
流水:奔流的河水;
归附:服从,归顺;
中原:古时指黄河流域地区;
南方:指长江以南地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乔简介: 张乔,唐代文学家,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他是懿宗咸通中的进士,并曾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一同被誉为“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期,张乔隐居于九华山,直至他去世。 张乔以写山水自然见长,其作品清新、雅致,风格类似于贾岛。他的诗歌作品多写自然山水,充满巧思和意境,风格潇洒清雅。虽然张乔的生卒年不详,但他的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