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译文及注释:
岭水争分路转迷,山间的水流争夺着路,让人迷失方向,
桄榔椰叶暗蛮溪。桄榔和椰子的叶子掩映着野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忧愁之情像毒雾般弥漫,遇到蛇草更是惊恐,
畏落沙虫避燕泥。害怕落沙虫,躲避燕子的泥巢。
五月畲田收火米,五月时节,农民们收割着水稻,
三更津吏报潮鸡。深夜里,渡口的官吏听到潮鸡的报声。
不堪肠断思乡处,思乡之情让人心如刀绞,
红槿花中越鸟啼。红槿花丛中,越鸟啼鸣。
注释:
岭水:山间的溪流。
争分路:争夺流向。
桄榔:一种热带常绿乔木。
椰叶:椰子的叶子。
暗蛮溪:幽深的溪流。
愁冲毒雾:忧愁之情如同毒雾般弥漫。
蛇草:指毒蛇出没的草丛。
畏落沙虫:害怕落蚁和沙虫。
避燕泥:躲避燕子的泥巢。
五月畲田:指农历五月的田地。
火米:指烤熟的谷物。
三更:指晚上11点到1点。
津吏:指管理码头的官员。
报潮鸡:报告潮水的时间。
不堪肠断:形容思乡之情极为强烈。
红槿花中:指红色的木槿花丛。
越鸟啼:越南的鸟儿在啼叫。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主要是对李德裕所作的《谪岭南道中作》进行了分析。首先,王启兴教授指出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作者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接着分析了首联中的两句诗,第一句描绘了岭南的山水景色,极具生动感;第二句则进一步描写了山间的景色,突出了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和郁郁葱葱。在此基础上,颔联宕开一笔,写在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这样的描写方式,不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总之,李德裕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对离家和被贬官的苦闷、落寞和无奈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朝时期官场黑暗、政治斗争残酷的现实。这首诗不仅具有诗情画意,而且也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一篇经典的诗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一位佚名作者在唐朝大中年间创作的。据传,这首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公元847年秋,李德裕因为政敌的排挤而被贬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后又被贬为潮州司马。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他刚抵达至潮阳,没过多久,贬书就又送到了,这次则以谬断刑狱等罪名再次被贬为崖州司户。直到公元849年正月,李德裕才抵达珠崖郡。在这漫长的贬官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离开家乡和被贬官的苦闷、落寞和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时期官场黑暗、政治斗争残酷的现实。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注释】:
1. 岭南:指中国南方的山岭地带。
2. 溪流:小溪、小河。
3. 乔木:高大的树木。
4. 燕子衔泥:燕子用来建造巢穴的泥巴。
5. 毒雾:指沼泽地带或植物丛中气味刺鼻或有毒的烟雾。
6. 蛇草:有毒的植物,叶片形似蛇身。
7. 沙虫:一种类似蚂蚁的昆虫,生长于沙滩或沙地中。
8. 鲜艳欲滴的红槿花:槿花,一种常见于南方的花卉,花色鲜艳美丽。
9. 谪居:流放或离乡背井。
10. 肝肠寸断:形容极度难过、痛苦。
【汉字译文】: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德裕简介: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极负盛名的名相。李德裕的出生年份在公元787年左右。 李德裕曾经历过不少的起伏和波折。在唐文宗时期,他因受到牛党权力集团的排挤,被迫从翰林学士的职位出任浙西观察使。直到太和七年,他才再次入相,但是又因遭到奸臣郑注、李训等人的阻挠而被左迁。 然而,随着唐武宗即位,李德裕再度得到重用,并担任内阁大学士的职务。在他的执政期间,成功平定了回鹘的外患、定下昭义之策来维护内部安宁、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等,成绩斐然。 李德裕和武宗之间的君臣相知被誉为晚唐之绝唱。李德裕在会昌四年八月被封为太尉、赵国公,成为当时的权贵。然而,在后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因为位高权重,五次被贬为崖州司户。 总的来说,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他作为唐代政治家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晚唐时期是非常突出的,他的文学功底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李德裕生于公元787年左右,去世于公元849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