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 和练秀才杨柳》拼音译文赏析

  • zhé
    yáng
    liǔ
    /
    liàn
    xiù
    cái
    yáng
    liǔ
  • [
    táng
    ]
    yáng
    yuán
  • shuǐ
    biān
    yáng
    liǔ
    chén
    fán
    jūn
    zhé
    zhī
  • weí
    yǒu
    chūn
    fēng
    zuì
    xiāng
    yīn
    qín
    gēng
    xiàng
    shǒu
    zhōng
    chuī

原文: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相关标签:送别

译文及注释
水边的杨柳被风吹得弯曲,像是缕缕尘丝。我立马烦恼地请求你折一枝给我。只有春风最珍惜这样的景象,它更加殷勤地吹拂在你手中的那枝柳枝。
注释:
水边:指河流或湖泊的边缘。

杨柳曲:杨柳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尘丝:微小的尘土。

立马:立即。

烦:请求。

折:摘下。

惟有:只有。

春风:春天的风。

相惜:珍惜。

殷勤:热情周到。

手中吹:吹拂在手中的花枝。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阐述了《忆秦娥·箫声咽》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折柳送别的情景和其中蕴含的深意。 首先,文章介绍了折柳赠别这个风俗的起源和盛行,以及《三辅黄图》所记载的汉人送客至灞桥时折柳送别的情形。接下来,文章详细分析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表达。作者以行者的角度来写这首诗,通过描写初春时水边的杨柳,呈现出一对离别的离人将要在此分手的情景。行者驻马停留,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出“烦君折一枝”的请求。这样的情景让人想起了“灞陵送别图”,充满了深情和离别的伤感。而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则将行者手中的柳枝和春风进行了巧妙地比喻,生动地表达出送别的情感。 文章指出,这首诗中最为精妙的地方在于将送者和春风进行了比喻。行者将送行的友人比作春风,而将自己比作手中的柳枝,以此表现出深情和离别的伤感。这种比喻生动贴切,令人感到新颖别致。最后,文章指出,这首诗的深意在于通过柳枝和春风的比喻,表达了送别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让读者在思考中更深刻地领会其中的真正含义。 总之,《忆秦娥·箫声咽》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妙的比喻,表达了深情和离别的伤感,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沿着河岸依依(yī yī)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注释: 1. 杨柳: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常生于水边。 2. 酒曲(qū):指酒曲菌,因其形似杨柳叶而得名。 3. 依依:形容依依不舍的样子。 4. 离开:指折下来。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杨巨源简介: 杨巨源(755年-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出生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 贞元五年(789年)杨巨源考中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后由秘书郎擢升为太常博士,又迁虞部员外郎。历任凤翔少尹、国子司业等职务。 长庆四年(824年),杨巨源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却被上级安排食其禄终身。 根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曾记述“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因此可推断杨巨源当生于755年,但其卒年目前不详。 杨巨源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诗中多用物象比喻,表现出作者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创作风貌。代表作有《夏日即事》、《和裴二端公游春障》、《闲居初夏即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