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即兴》拼音译文赏析

  • chūn
    xíng
    xìng
  • [
    táng
    ]
    huá
  • yáng
    chéng
    xià
    cǎo
    jiàn
    shuǐ
    dōng
    liú
    xiàng
    西
  • fāng
    shù
    rén
    huā
    luò
    chūn
    shān
    niǎo
    kōng

原文: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相关标签:春天写景

译文及注释
宜阳城下,草丛丛。涧水东流,又向西倾。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
宜阳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的城市。

草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涧水:小溪流水。

芳树:香气扑鼻的树木。

春山:春天的山峦。

鸟空啼:鸟儿在空中啼叫。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宜阳杂感》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佚名。在这首诗中,作者用简练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于战争和人类文明破坏的反感和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热爱。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宜阳城下草萋萋、大片土地荒芜的景象,展现出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其次,诗人描绘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的情形,以及清泠泠的山泉虽东流复向西,但再也无人来此观赏,芳树无人花自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大好山河已经被毁坏,再也无法重现当年的繁华景象。最后,诗人通过描写“春山一路鸟空啼”表达了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总而言之,《宜阳杂感》虽然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但却表现出作者对于战争和人类文明破坏的反感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气势不凡,是一首优美的诗篇。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中受伪职,被贬到了杭州司户参军。这首诗正是在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他经由宜阳时写下的。当时,宜阳地位非常重要,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是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每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但是,安史之乱给这座美丽的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景象荒凉。 诗人经过宜阳时,见到了长满野草的宜阳城外和山涧溪水弯曲曲折的情形。在春天的山林中,树木繁茂芬芳,然而却空无人影,花儿自生自落,路旁鸟儿自由自在地鸣唱。这种景象让诗人产生了独特的体验,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类文明破坏的悲哀。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了安史之乱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热爱和祈愿。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宜阳城外、野草、山涧溪水、春山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 宜阳:古县名,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 - 野草:指野生的草本植物,自然生长,没有被栽培,与农作物、花卉等人工种植的植物相对。 - 连绵不绝:形容一片景色伸延连绵不断,没有中断。 - 山涧:在山间的沟壑,通常有小溪流经。 - 溪水:指比小河还小的河流,也指在山间流动的小溪。 - 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指溪水的路径曲折多变,一会儿向东流去,一会儿又改道向西流去。 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 春山:指春天的山景,此处作为比喻使用。 - 树木繁茂芬芳:指这座山上树木茂密,花草香气四溢。 - 自开自落:形容花儿自然生长和衰落,没有人工干预。 - 鸟儿空自鸣啼:指山林里的鸟儿自由自在地歌唱。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华简介: 李华(约715-766)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字遐叔,出生于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他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成为进士,后在唐朝历任监察御使、右补阙等职。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华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因风痹患病,李华后来辞去官职,隐居山阳。他信奉佛法,一心向道,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去世。 作为散文家,李华与萧颖士齐名,被称为“萧李”。他强调文笔要“尊经”、“载道”,主张注重古义,并倡导韩、柳古文运动。他的文章常常以五经为泉源,深刻思考人生哲学和名理之学,富有深意和艺术性。他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吊古战场文》等。 除了散文外,李华也有不少诗歌作品,尤其擅长写景抒情。不过,他的诗歌数量不算太多,传世的作品较为有限。 据史书记载,李华原有集,但已经散佚。后人根据遗传、抄录等方式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其中收录了他的散文和诗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