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当时政治斗争的抒情诗歌,通过描绘行旅河畔的景象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来表达对于桓叔这位贤者的景仰和感激之情。但是,该诗的主题并非仅限于赞美贤者,而是与晋国的政治风云密切相关。
该诗应该写于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谋杀晋昭侯并欲立桓叔为君时的前夕,作者从桓叔、潘父等人角色出发,旁敲侧击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形势的忧虑和对于桓叔的对比称赞。火烧残林,水逆流,鸟惊飞起,都是表现作者内心忧虑的手法。这些元素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也可以看作是对当时局势的隐晦抨击。
争议最大的是关于诗中“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的描写,有人认为这是揭发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暗示。但是,也有不同的解释。蒋立甫认为,“素衣朱襮”、“素衣朱绣”并不能证明诗人的身份,且从整个氛围来看,主旨是赞美桓叔,而非潘父。因此,这些解释都有缺陷,并不足以完全概括该诗的意义。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于当时局势的隐晦抨击和对于桓叔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于当前形势的内心忧虑和对于贤者的景仰之情。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抒情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在于其为后人提供了窥探当时政治高压下人们真实情感的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