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扬之水》拼音译文赏析

  • táng
    fēng
    ·
    yáng
    zhī
    shuǐ
  • [
    xiān
    qín
    ]
    míng
  • yáng
    zhī
    shuǐ
    bái
    shí
    záo
    záo
    zhū
    cóng
    jiàn
    jūn
    yún
  • yáng
    zhī
    shuǐ
    bái
    shí
    hào
    hào
    zhū
    xiù
    cóng
    jiàn
    jūn
    yún
    yōu
  • yáng
    zhī
    shuǐ
    bái
    shí
    lín
    lín
    wén
    yǒu
    mìng
    gǎn
    gào
    rén

原文: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相关标签:诗经写人

译文及注释
扬之水:一条江河的名字,流经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白石凿凿/皓皓/粼粼:形容白色的石头,凿凿表示石头表面有凿痕,皓皓表示石头洁白明亮,粼粼表示石头表面有光泽。
素衣朱襮/朱绣:素衣指衣服颜色素净,朱襮/朱绣指衣服上的红色装饰。
从子于沃/于鹄:从子指跟随,沃和鹄都是地名,可能是指随同某位贵族前往这些地方。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云何其忧?:既然见到了贵族,为什么不高兴呢?云何其忧?表示为什么如此忧虑。这两句话都是反问句,表达作者的感叹和疑问。
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我听到了某个命令,但不敢告诉别人。这句话可能是某位官员或贵族的心声,表示他知道某个秘密,但因为害怕泄露而不敢说出来。
注释:
扬之水:指扬州的扬子江。

白石凿凿/皓皓/粼粼:形容白色的石头质地坚硬、光亮。

素衣朱襮/绣:素衣指白色的衣服,朱襮/绣则是指红色的装饰。

从子于沃/鹄:从子指随从,沃和鹄都是地名,可能是指随从到这些地方游玩。

既见君子:指见到了有品德的人。

云何不乐/其忧: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忧虑。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鲜明。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你到那沃城一行。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注释:该诗写出了作者游览城镇的情景和内心感受。水流湍急,清澈透明,水底白石显得更加鲜明;作者回想起随同某人到沃城游览时的场景,内心对于这位贤者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洁白清幽。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你到那鹄城一游。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注释:运用了重复性的描述手法,描述了河水的汹涌流动和由此带来的清新氛围;作者回忆起与某人去鹄城游玩的经历,表现出对于这位贵人的景仰和感慨;用反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晶莹。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 注释:再次描绘了河水流淌的情况以及水底白石的晶莹剔透;作者得知有机密的消息,表现出对于保密问题的认真态度。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当时政治斗争的抒情诗歌,通过描绘行旅河畔的景象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来表达对于桓叔这位贤者的景仰和感激之情。但是,该诗的主题并非仅限于赞美贤者,而是与晋国的政治风云密切相关。 该诗应该写于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谋杀晋昭侯并欲立桓叔为君时的前夕,作者从桓叔、潘父等人角色出发,旁敲侧击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形势的忧虑和对于桓叔的对比称赞。火烧残林,水逆流,鸟惊飞起,都是表现作者内心忧虑的手法。这些元素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也可以看作是对当时局势的隐晦抨击。 争议最大的是关于诗中“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的描写,有人认为这是揭发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暗示。但是,也有不同的解释。蒋立甫认为,“素衣朱襮”、“素衣朱绣”并不能证明诗人的身份,且从整个氛围来看,主旨是赞美桓叔,而非潘父。因此,这些解释都有缺陷,并不足以完全概括该诗的意义。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于当时局势的隐晦抨击和对于桓叔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于当前形势的内心忧虑和对于贤者的景仰之情。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抒情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在于其为后人提供了窥探当时政治高压下人们真实情感的一扇门。 鉴赏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