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洛之越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自洛之越》这首诗的。据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孟浩然,他在四十岁时曾赴长安应举,但未能中选,遂失落不已。后来,在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左右,他来到了东都洛阳游览,并在那里滞留了半年多时间。接着,他在次年秋天,独自从洛阳起程,去往吴越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漫游。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自洛之越》。 据诗人所述,他在洛阳逗留期间,对这个繁华的都市已感厌倦。身为文人,他对于文名武功两无成的事实深感失望和懊悔。因此,他决定放下功名利禄之心,远离洛阳,去往吴越寻找山水之美。 在这首诗中,孟浩然用“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无成”抒发了自己的无奈和苦涩。随后,他又写道,“去吴越寻山觅水,厌洛京满眼风尘”,表达了离开洛阳的心情和对吴越清新自然环境的向往。而“乘一叶小舟游镜湖,作个长揖向谢灵运致敬”这句,则是他在游览吴越期间的所见所闻。最后,“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何用计较世上功名?”则显示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孟浩然的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于现实的失落和对自然的赞美,以及追求宁静和淡泊的态度。这些都反映了唐代文人的风貌和精神面貌,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诗文: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