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下送辛大之鄂的鉴赏

鉴赏
这首送别诗的作者是佚名,前四句叙述的是辛大居士,后四句则转而描写自己。辛大居士南方的故园引起了怀乡之情,本想回家,但却无法顺利获得官职或者一些其他类型的成功。虽然他有“济川”的抱负,但是无法在社会中发挥调鼎之作。在这里,“济川”成为了求取官职的代表,而“调鼎”则承载着做官的寄托。总体来说,这两句描述十分雄伟,但实际上并没有写出辛大居士的真实感受,只是将其局限在名利场上的失败。因此,有人认为将“济川心”解释为“救世济民之心”是过于牵强附会。 后半部分则谈及了自己的身份和状态。作者自己也是一个被称为“忘机者”的人,乡园在汉水之畔。听闻辛大要回家,因此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慰问之情。这里的“忘机者”指的是那些能够放下功名利禄、保持清醒,不为权势而迷失自我的人。这种比喻在当时十分高尚,在现代社会也有其价值。整首诗并没有涉及惜别之意,而是通过表达自己的式微之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传达出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中出现了“式微”一词。在古典文学中,“式微”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没落”,是指处境艰难的人。孟浩然称这首诗为“式微吟”,旨在劝说辛大回到故乡。据推测,辛大当时也是一位失意的进士,和孟浩然等人一样,受到科举制度的限制和挫折。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和辛大居士在历史背景下所经历的困境和内心的苦闷。虽然代码简单,但内涵却十分深刻,令人叹为观止。


诗文: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相关标签:送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