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首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清明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杜甫正在由岳州南行,准备前往衡州依靠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 在这首诗中,杜甫借着清明节的氛围,抒发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愁绪。这段时间正值杜甫政治生涯中最严重的挫折期,他因营救房琯而得罪了肃宗,被贬为司功参军,离开了朝廷,开始了十余年的流浪生涯。这一期间,杜甫先后游历关陇、秦州、同谷、成都等地,最后漂泊至湘鄂地区,见闻广泛,认识了各地的风土民情,也遭受了饥寒贫病的折磨。 在这样的境遇下,《清明二首》成为了表达杜甫内心情感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诗中对清明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焦虑和无奈。他感觉到自己与世界的脱节,无法享受外在的美好,内心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与此同时,杜甫也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热爱,将清明节的美景和人们的悲伤融为一体,使诗作更加深刻、有力。 虽然处境艰难,但杜甫仍保持着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在流浪生涯中,杜甫广泛接触社会,关注时代变革,抒写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唐代文坛上的一位巨匠。《清明二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展现了杜甫的诗歌才华,更完美地融合了人文情感和自然意象,成为杜甫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诗文: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相关标签:爱国写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