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译文及注释: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新火燃起,新烟升腾,春光下,湖水清澈,客船行驶其间。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绣羽的鸟儿自得其乐,衔着花儿,而我却无缘骑竹的红颜美女。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胡童的童年结束难以避免,楚女的身材也令人怜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定王城的旧址已不可见,但我仍然怀念贾傅井的存在。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虚情假意地参加焦举的寒食节,实际上却是借助严君的卜卦收入。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钟鼎山林各有其特点,浊醪粗饭随意享用。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我这个人漂泊在西东之间,右臂偏瘫,半边耳朵失聪。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孤独地系着船,双眼流泪,悠闲地躺在枕头上,左手拿着空书。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十年踢毽子,孩童已远去,万里之外的秋千,习俗却相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旅行的雁儿飞上云端,回到紫塞,家人们则用青枫烧火取暖。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秦城的楼阁在烟花中,汉主的山河则被岁月的锈蚀。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春天来了又走,洞庭湖依旧宽广,白苹花却让白头老人感到忧愁。
注释:
朝来:指早晨到来。
新火:指新的火种。
新烟:指新的烟雾。
湖色:指湖水的颜色。
春光:指春天的景色。
净客船:指干净的客船。
绣羽:指鸟的羽毛。
衔花:指鸟儿衔着花。
红颜:指美女。
骑竹:指骑在竹子上。
胡童:指胡人的男孩。
楚女:指楚地的女子。
腰肢:指腰部和身材。
定王城:指春秋时期的定王府。
贾傅井:指贾谊的家族井。
焦举:指焦尾琴。
寒食:指寒食节。
严君:指严子陵。
卖卜钱:指卖卜的收入。
钟鼎山林:指古代的山林。
浊醪:指浑浊的酒。
粗饭:指粗糙的饭食。
飘泊:指漂泊流浪。
右臂偏枯:指右臂有些萎缩。
耳聋:指听力有些下降。
系舟:指系住船。
双下泪:指双眼流泪。
伏枕:指枕着枕头。
左书:指左边的书。
蹴踘:指一种古代的足球运动。
雏远:指年少时期。
秋千:指一种娱乐活动。
旅雁:指迁徙的雁鸟。
紫塞:指西北边陲的紫塞关。
家人:指家中的人。
钻火:指取暖。
青枫:指枫树的一种。
秦城:指秦朝的都城。
楼阁:指高楼大厦。
烟花:指烟火。
汉主:指汉朝的皇帝。
山河:指山川河流。
锦锈:指绣花的颜色和锈迹。
洞庭:指洞庭湖。
白苹:指白色的苹果。
白头翁:指年老的男子。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的作者佚名,采用的是古代极少见的七排诗体,堪称稀世之作。诗人以清明时令为题材,写下了自己在美景中却难舒心绪的感触。
首联“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刻画出清明时节的景象。在迎来新火之际,游客们乘坐着一艘小船,在湖水中荡漾,享受着春光的美好。诗人通过“净”字的运用,将美景描绘得十分清澈明亮。然而,这样的景象却无法让诗人心情愉快,相反,他内心的苦闷和悲伤油然而生。
第二联“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表达了诗人的自嘲和无奈之情。同时,通过细节的描写,将情感进一步深化。诗人看到飞过的小鸟和嬉戏的孩童,只能黯然神伤,感叹“他自得,我无缘”。这样的词语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悲愤,也从另一个角度映衬出自然景色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清明时节的美好,同时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痛和无奈。通过景物和情感的融合,这首诗成功地将现实生活和自然美景相结合,展示了一种别样的韵味和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清明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杜甫正在由岳州南行,准备前往衡州依靠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
在这首诗中,杜甫借着清明节的氛围,抒发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愁绪。这段时间正值杜甫政治生涯中最严重的挫折期,他因营救房琯而得罪了肃宗,被贬为司功参军,离开了朝廷,开始了十余年的流浪生涯。这一期间,杜甫先后游历关陇、秦州、同谷、成都等地,最后漂泊至湘鄂地区,见闻广泛,认识了各地的风土民情,也遭受了饥寒贫病的折磨。
在这样的境遇下,《清明二首》成为了表达杜甫内心情感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诗中对清明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焦虑和无奈。他感觉到自己与世界的脱节,无法享受外在的美好,内心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与此同时,杜甫也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热爱,将清明节的美景和人们的悲伤融为一体,使诗作更加深刻、有力。
虽然处境艰难,但杜甫仍保持着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在流浪生涯中,杜甫广泛接触社会,关注时代变革,抒写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唐代文坛上的一位巨匠。《清明二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展现了杜甫的诗歌才华,更完美地融合了人文情感和自然意象,成为杜甫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创作背景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