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雨》拼音译文赏析

  • chén
  • [
    táng
    ]
  • xiǎo
    chén
    guāng
    neì
    chū
    lái
    shàng
    wén
    jiāo
    cái
    fēng
    xuàn
    suí
    yún
  • zàn
    chái
    jīng
    qīng
    zhān
    niǎo
    shòu
    qún
    shè
    xiāng
    shān
    bàn
    tíng
    weì
    quán
    fēn

原文: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译文及注释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译文:
清晨小雨蒙蒙,初降叶上闻。雾气交织洒向大地,风逆旋随云飘荡。
暂时离开柴荆之色,轻轻触摸鸟兽群。麝香山只有一半,午后的亭子还未完全分开。
注释:
小雨晨光:轻细的雨和晨光。

初来叶上闻:刚开始落在树叶上,可以闻到。

雾交才洒地:雾气交织,才开始洒落在地面上。

风逆旋随云:风向逆转,云朵随之旋转。

暂起柴荆色:暂时升起柴荆的颜色。

轻沾鸟兽群:轻轻地沾湿了鸟兽的羽毛和皮毛。

麝香山一半:麝香山只有一半露出来。

亭午未全分:时间还没有到中午,麝香山还没有完全显露。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杜甫的《晨雨》以清晨微雨为题材,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娴熟的摹景技巧。 从结构来看,这首诗分为四联。首联“小雨晨光闪,初来叶上闻”,以“见”“听”两个方面切入,突出了小雨的真实存在感。诗人通过描述雨水的微弱之处,勾起读者内心对小雨的共鸣。颔联写动态,“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写出雨水在空气中的流动与变化,既表现了雨水的柔和,也表现了风力的强劲。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灌木丛、鸟兽群都因雨水而显得清秀、安闲。尾联以“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收束全篇,将诗人视线由近及远,从小雨到远山,从清晨一直到中午。整首诗笔触细腻,由听觉到视觉,由小到大,由晨至午,让人感受到雨水所带来的一切细微变化。 此诗的意境在于“小”,将小雨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杜甫对自然优美价值的认同。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杜甫对社会的关切和思考,他借雨水之清凉之势来反映社会之不平之气,既有情感表达,也有思想内涵。 总之,《晨雨》以杜甫独特的笔触和思想深度,展现出一幅细腻而多彩的小雨景象。这首诗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借助自然揭示社会的文学样本。 鉴赏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