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佚名所创作的《竹枝词九首》是一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体诗。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当时刘禹锡正在任夔州刺史。刘禹锡对当地流行的民歌十分热爱,他效仿屈原的《九歌》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将其改编成这组新的诗作,描写了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充满了生活气息。
《竹枝词九首》的诗体与七言绝句相同,但在写作上,则更多地采用了白描手法,较少使用典故,并以清新活泼、生动流畅的语言形式,展现了浓厚的民歌气息。这组诗最初的名字叫做“竹枝”、“竹枝歌”或“竹枝曲”,是乐府《近代曲》中的名篇,最早为巴人口耳相传的民歌。人们在唱歌的同时,还会跳舞,配合鼓和短笛的伴奏。赛歌时,谁能唱得更多,谁就是最优秀的歌手。
据史书记载,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则是巴歌。两者在风格和形式上都非常相似,楚歌带有巴风,而巴歌则带有楚风,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竹枝词九首》也体现了这种民间音乐文化的特点。
这组诗作共有九首,其中有的反映了爱情生活,有的则描写了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些作品是词作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无论如何,《竹枝词九首》都是一组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记录了当时巴蜀一带的历史和风俗,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和诗歌的魅力。
诗文: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