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七夕的注释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七夕节的爱情诗歌,以下是对诗中涉及到的注释的整理和补充: ① 佚名:《七夕》没有具体的作者,可能是众多文人雅士共同创作的结果。 壬申:指大中六年,即公元848年。 梓州:位于今天四川省南部的资阳市境内,当时属于唐朝的一个州。 柳仲郢幕:柳仲郢是唐代宰相,其幕府下属的机构称为“幕”,这里指作者在柳仲郢的机构中工作。 ② 何逊:唐代著名诗人。 七襄:七夕节当夜。 仙车驻:指织女乘坐的神仙车,停留在七夕节当夜的天空上。 凤驾:指牛郎乘骑的神鸟凤凰送织女出嫁的情景。 天演:指天降神力,引导神仙之间的互动。 ③ 心心句:诗歌中“心心”二字重叠,传达出作者崇高的爱情情感。 七日早晨霞升起:表现出作者对佳期的切盼和期待。 ④ 日薄:指七夕节将接近尾声,太阳渐渐落下。 嫣(yān):指花朵的色泽鲜艳、美丽状态。此处引申为光芒黯淡不再鲜活。 ⑤ 桂嫩:指初七夜的新月,因为月色柔和而嫩态似桂花,所以称之为“桂嫩”。此处表现出作者对佳期的深厚感情。 ⑥ 古乐府《陇西行》:一首流传于唐代的乐府民歌,在描绘天文现象时,用了“种白榆”这个意象,表现出群星如树木林立的景象。诗中引用这句话,既是对七夕节天象的描绘,也是对群星密布、仙境神秘的形象化描述。 ⑦ 卜肆:指卜卦(占卜)的摊位,也可以泛指占卜之地。《七夕》这首诗中提到了仙女们搭起鹊桥相会的情景,这与汉代的卜肆有关,因为传说鹊桥是由卜肆里的摆卦竿和口袋线组成的。此外,诗歌还提到了天河(即银河),据说古代有些卜肆的摆卦竿上会标出星座和天象的位置,而天河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


诗文: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