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次年六月,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危在旦夕。这场历经数年、残酷至极的战乱和动荡时期,被后人称为唐朝“安史之乱”。
这场战乱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唐玄宗为了保命,仓皇西逃入蜀,整个帝国面临崩溃的边缘。在唐玄宗逃亡过程中,他携爱妃杨玉环一同逃到蜀地。因为敌人紧追不舍,唐玄宗不得不采取奔走策略,以免被敌人追踪到自己的行踪。
途经马嵬坡时,唐朝六军纷纷不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在重重压力下,他们私自杀害了杨国忠父子。但是,他们还是认为“贼本尚在”,因此请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以避免她成为叛乱的帮凶。唐玄宗在内外交困之下,被迫赐杨贵妃自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
据说,这首诗是当时唐朝的一名文人所写。他看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命运,以及长安陷落的惨状,内心深受震撼。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唐朝官员的错误决策造成的,也不禁感叹唐朝的衰落和不归路。
这首诗是一个经典的反映史实的作品。它描绘了唐朝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自缢的无奈和悲哀,更传递了强烈的反思意味。它让我们了解了唐朝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让我们明白了唐代诗歌对于历史的深度关注和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