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雪窦山”是浙江省奉化县的一座山峰,海拔800米,为四明山的分支。唐代在此建有佛教禅宗寺庙,是我国佛教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今虽已废弃,但仍有不少景点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在1293年的春天,邓牧游览了雪窦山,并留下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被视为珍贵的古代旅游文学,让我们得以窥见七百年前雪窦山的风光。
整篇游记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载了由石湖到达雪窦山的行程,约占全文五分之二。作者详细描写了途中的河流、山脉和动植物,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的环境和景色。这种以行程为主导的笔法也是中国旅游文学的共同特点。但是,本文却很少见地在开篇就如此泼墨,但是却不乏味道。从江南的石湖出发,途经曲折道路,历尽河流和山川,最终抵达了雪窦山。通过这段坎坷的旅途,读者不难体会到作者的勃勃雄心和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江南地区以其美丽的风景而著名,一路欣赏着奇山异水,让人感到身心愉悦,作者也是如此感慨道:“眼前景象让我陶醉,心灵深处却已久经沧桑。”
在游记的第二部分,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雪窦山的美丽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作者特别强调了北口堰的重要性,并用“横绝”的形容词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特点;同时,用“覆以栋宇”来形容在桥上盖了亭子,也是一个很好的描绘,让读者可以想象出它的美丽景观。在顶峰,作者则通过“若坐垂踵者”的比喻描绘游客们的无法离开,表现了他们对这里的独特情感。整篇文章充满了作者对雪窦山的喜爱和热情,在雪窦山的美丽景象面前,作者更是陶醉其中,用崇高的语言表达了对此的敬爱之情。
总的来说,这篇游记详尽地记录了作者游览雪窦山的经历,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这座山峰的壮美和独特之处。通过这篇游记,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旅游文学的独特魅力,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景观的魅力所在。
诗文: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路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