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陌上桑》是一首描写罗敷美貌和坚贞节操的诗歌。全诗共分三解,分别从罗敷的容貌、太守觊觎罗敷以及罗敷的智慧和坚强品性等方面对罗敷进行了深入阐述。
首先,全诗的第一解主要描述了罗敷的外貌之美。通过描述罗敷头上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等服饰和农民们为观看她而忘却劳作的情形,表现了罗敷的容貌之美令人倾心。诗人通过描写罗敷的服饰和周围人对她的反应,将一个笼统的“好女”形象逐渐地具体化和生动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后续的叙述。
其次,第二解从太守对罗敷表示的邪念开始,描述了罗敷坚守节操的品格。太守想要“共载”罗敷而归,遭到罗敷的严辞拒绝。这一段中罗敷态度坚定,明确拒绝了太守的邀请,表现出她坚守道德底线和深厚的家国情感。这一段中,诗人的笔墨从容貌转向性情,将罗敷的品格通过她的言行举止进行了深刻地展现。
最后,第三解中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的丈夫,进一步表现出她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品性。这一段里,罗敷用自己的智慧来打消太守心中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这一段传递了罗敷无畏艰险、机智过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出她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
总之,诗人通过全诗三解的叙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貌、聪明、坚强、端庄、懂得保护自己的女性形象。全诗以罗敷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她的言行逐渐阐发她的性格和人性,呈现出一幅真实、生动的女性形象。同时,诗人还通过太守对罗敷的纠缠,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和对女性权利的呼吁,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
诗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