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佚名小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即日螺师店。苏轼买了田地在那里,但因病得不到治疗,于是听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去求医。庞安常治好了苏轼的病,他们一起游览清泉寺,而这首佚名小词就在此时创作出来。 蕲水是县名,是今天的湖北浠水县,距离黄州并不远。清泉寺位于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苏轼在这里游览时,目睹了山下溪水、兰草幼芽、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以及杜鹃在雨中啼叫的景象。他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些自然景物,并深入探讨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这首小词以其细腻入微的情感和理性平衡点的把握,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 总之,这首佚名小词的创作背景不仅有着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到黄州的历史背景,还有着他与当地人的交往经历,以及游览清泉寺所见的自然景物带来的人生感悟。所有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小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相关标签:哲理宋词三百首写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