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铁闻:东坡至宝

此可见,苏轼并不因为廖明略入门较晚而对他态度不佳,反而是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并将他视为苏门四学士之外的一位奇才。

密云龙是一种以黄茶为基础,再加入密云山特产荷叶和花草制作而成的茶饮。其味道甘馨清新,被苏轼奉为至宝。苏轼待苏门四学士极厚,每逢他们来访,必定邀请他们品尝密云龙。这也表现了当时文人雅士重视交友之道,以茶代酒,以文相交。

在一次品尝密云龙的时候,苏轼的家人以为又是四学士来访,但却发现来客是廖明略。这一幕也从侧面证明了苏轼对廖明略的器重。

廖明略在苏门时间虽然较晚,但其才学却不容忽视。苏轼看得出他的才华,将他视为一位奇才。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入门时间晚而对新人冷落,要看重他们的才华和潜力。

文人雅士喜欢品茶交友,而密云龙作为一种颇为珍稀的茶饮,更是被苏轼奉为至宝。在不同时代,茶文化不同于酒文化,更能凸显人情味和文化底蕴。

因此,从苏轼家人以为四学士来访,却发现是廖明略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感受文人雅士的风情,同时也要看重新人的才华。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喝彩。据说苏轼在喜茶方面有着十分挑剔的口味,他认为好茶不仅要有好的品种,还要有好的泡法。他曾经写过一篇文集,详细叙述了泡茶的步骤和要点。在他的影响下,许多文人雅士也开始向他学习泡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补之,他曾经跟随苏轼学习泡茶,后来更是自己创立了“晁氏茶道”,成为了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除了泡茶之外,苏轼还喜欢收藏茶具,他拥有许多名贵的茶壶、茶碗和茶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茶赏图”,这是一幅精美的手卷,描绘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图文资料之一。

总的来说,苏轼对于茶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他不仅是茶艺大师,还是茶文化的缔造者和推广者。他的泡茶技艺和茶文化理念,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了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传奇。 铁闻:东坡至宝详情»

介绍

他的政治观点并不固执,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有时也会采取新党的观点。他的文学成就卓越,被誉为“文学巨擘”。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苏轼年轻时就已经显露出文学天赋,他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他的作品风格豪放不羁,有时也带着一些忧愁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度。

苏轼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已经不言而喻,但他在其他领域也有着不俗的才华。他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其作品风格清新别致、意境深远,影响了当时的美术界。同时,苏轼也是一位美食家,他善于品尝各种美食,并能够写出精彩的食谱和美食评论,成为学术领域中的一位权威。

虽然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他并没有固执于此,反而持有一种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不是个人的政治立场。在他的思想中,政治应该是为了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操控人民。

在苏轼逝世后,他被追谥为“文正”,这是对他在文学领域和政治领域成就的高度评价。苏轼的文学作品至今仍然广为传诵,而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也一直深受后人的尊敬和爱戴。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推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苏轼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艺全才之一。在文学方面,他既能写诗、赋、文,又能作曲,演唱自己的词曲小品,被誉为“文学家中的音乐家,音乐家中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广泛,涵盖了自然、人文、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表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批判精神,传世的诗作有《江城子》、《赤壁怀古》、《定风波》等。

在书法方面,苏轼不拘一格,尝试了许多新的书法形式,开创了“尚意”书风。他的书法潇洒自如,富有变化,雄逸流畅,刚柔相济,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美感。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是传世名迹,常常被拿来作为书法的经典范本之一。

在绘画方面,苏轼善于写意画,擅长描绘枯木竹石等毫不起眼的物品。他反对程式化的绘画方式,强调求神似于物,主张抓住事物的灵气和形神,尽情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他的绘画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总之,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文艺巨匠,他的成就不仅源于他高超的才华,还有他对自己艺术创作的追求和不断探索。他的创作精神和作品风格,至今仍为后人所推崇和传颂。城五月雨》等诗文,都是苏轼的代表作。他的诗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事的反思,被誉为“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富有文化韵味,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推崇和传颂。
同时,苏轼也是一位知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书法以别致、清秀、脱俗著称,被称为“宋代第一行书”。他的画则注重形神兼备,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被誉为“文、墨、画三绝”。
苏轼在文学、书画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不朽的艺术和文化巨匠,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人类文化遗产增添了璀璨的光彩。其中,苏轼的诗词风格多变,涵盖了宫廷诗词和民间诗歌,描写了自然山水、人物、历史传奇等丰富多彩的主题。他的诗文思想深邃博大,对于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写的是作者沉浸在大自然中的感受,描写了自己出猎的场景,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的是他在赤壁战役遗址处怀古的情景,令人回想起曹操与周瑜争霸天下的历史场景。此外,《临江仙》、《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词作也是苏轼的经典之作。总的来说,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艺术视野,而且浓厚的人文情怀更是打动人心之处。 介绍详情»

轶闻:东坡凉粉

“东坡凉粉”是一道源远流长的凉菜,传说起源于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据传,苏东坡在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为了避暑,来到凤翔东湖。炎炎夏日,他感到口渴难忍,但周围却没有清凉爽口的食品。于是,他特命人取滨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再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这样做不仅口感清凉爽口,而且还有解暑的功效。之后,“东坡凉粉”便流传开来,并成为凤翔的特色美食。

据说,“东坡凉粉”由于其来源于苏东坡之手,所以在凤翔的民间传说中,这道清凉的食品有着神奇的魔力。人们相信,食用“东坡凉粉”能够带走身体的热气,清凉解暑,给身体一个清新的感觉。

如今,“东坡凉粉”已经成为凤翔特色的小吃之一。由于在凉粉制作过程中将滨豆磨成粉状,故该菜亦被称为“滨豆凉粉”。磨制后的滨豆凉粉色泽雪白,口感滑爽,微带清香,入口即化,十分好吃。一般来说,“东坡凉粉”为凉拌,配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定,如辣椒、醋、芝麻酱、酱汁、葱末等等。即便如今已经过去了数百年,“东坡凉粉”仍然是凤翔的一张美食名片。无数游客在来到这里时,都要品尝一下这道远近闻名的清凉美食。 轶闻:东坡凉粉详情»

轶闻:东坡肉

过,却将所有食材拿回家自己烹制。当时,苏东坡在做这道菜肴时,他总是不停地炒、煮、煨肉,一直加入糖、酱油、料酒、姜等调味料,同时还要不断地加水,以保证肉质柔软。最终,他烹制出了一道肥而不腻、色香味俱佳的红烧肉,深受百姓喜爱。

据说,苏东坡是将这道菜肴命名为“东坡肉”,是因为当时他的名字叫做苏轼,在当时的汉字拼音中,“轼”和“食”发音相似,所以人们就将菜肴名字中的“食”改成了“肉”,以表示对苏东坡的钦佩。

无论是哪一种传说,都体现出苏东坡在烹调菜肴方面的高超技艺和热爱。他的红烧肉不但口感极佳,而且那种醇厚、回味悠长的味道更加令人难忘。苏东坡的这道名菜,成为了中国菜肴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烹饪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不仅在制作红烧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还曾在《东坡七十一首赋》中写到:“上清灵华酱,中秋夜月明。”这里的“灵华酱”原来是苏东坡为烹制川菜所发明的一种酱料,用于提鲜增香,成为了同期烹饪界的独特之处,并渐渐流传开来。

总之,苏东坡作为文学、书法、美食方面的大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红烧肉至今仍然让人津津乐道,而他对于烹饪食物的热情和探索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传百、传千,很快就流传开来。人们纷纷效仿苏轼的做法,将猪肉用心烹制,不少人还学着他的样子创作打油诗。于是,黄州市面的猪肉销量节节攀升。

苏轼由此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不仅懂得烹制美味佳肴,更懂得推广美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喜爱猪肉。

如今,黄州已经成了闻名遐迩的“猪肉之乡”,每年都会举办猪肉美食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品尝、体验。

苏轼的“回赠肉”和《食猪肉诗》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和追捧。据传说,苏东坡还曾经亲自下厨,为朝廷官员烹制了一顿丰盛的晚宴,其中就包含了他自己研制的“东坡肉”。官员们品尝后赞不绝口,纷纷向朝廷推荐这道菜肴,最终,“东坡肉”也成了宫廷宴席上的一道名菜。随着江南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发展,这道脍炙人口的佳肴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国传统菜肴中的一道经典之作。

如今,“东坡肉”已经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制作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升华。无论是在家庭聚会中还是在高档餐厅中,它都是备受追捧的美食之一。当然,苏东坡当年那份敬意和热情,也一直在“东坡肉”中流传着,让这道美食不仅仅是一道菜肴,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传承。 轶闻:东坡肉详情»

与茶

茶凉山近不禁杯”。他把茶比喻为“忘忧草”,并赞叹茶的醇香、甘美、清凉,传承了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东坡闻名于世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书法。他的书法视觉效果独特,纵横得当,笔势雄放,笔画简练而准确,令人过目难忘。苏东坡在他晚年时创作了《致远书屋帖》等许多有名的书法作品,成为后来历代书法家学习的楷模。苏东坡的书法成就几乎已和其文学成就一样有名。
此外,苏东坡还是一位茶人,他热爱品茗、烹制茶等,甚至留下过“茶诗佳句”。苏东坡曾赞叹过:“世间茶,无欲则刚,有欲则柔”,他的品茶之道越发被后人所崇尚,形成了苏式泡茶一派,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总之,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一位懂茶、爱茶之人。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词和绝妙的书法作品,使后人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华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日高人渴便在他的诗歌中既品评茶叶,又推崇茶道精神,成为了著名的茶文化推动者。他的诗歌作品中,不仅有大量赞美茶叶的诗句,还有许多论述如何品茶的经验和方法的篇章。他不断追求完美的品茶体验,把茶道视为一种乐趣和享受。他的诗歌在现代也成为了茶文化的精髓,影响着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洗口,用茶涤去口中之烦腥,皆一举而得也。每日造茶,坐饮一杯,即涤口一次,此茶味久,可以护齿。”可见,苏东坡对茶的喜爱与研究可谓是兴致勃勃,发扬光大。他曾说过,“举世熙攘皆为利,唯有茶者,异乎寻常。”这句话现在仍在茶界传颂不衰。除了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外,苏东坡还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倡饮茶之道,强调茶的神奇功效,并且主张茶要用适量的浓度来漱口,去除腻味,带来健康益处。这一方法以后也被广泛地传承下来,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此外,苏东坡也为茶叶的栽培、制作以及品尝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见解和建议,对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茶详情»

主要成就

苏轼的文学艺术特色》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卓越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对于苏轼来说,“有为而作”是文学创作的核心。他认为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应该追求独特性和原创性。他的文学思想始终强调创新,崇尚自然,摆脱束缚,注重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苏轼认为,文学的核心是表现人性。他的文学作品大多着眼于人性,表现出了它丰富而多变的面貌。他善于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文学创作中,创作的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苏轼常常摆脱常规制约,探索新的文学表现方式。他主张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要在法度之中出新意,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要求文作要言之有物,意义深刻,而且还要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体验。

苏轼的散文风格写具有独特的特点,平易流畅,豪放自如。他既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事物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能用深刻的文学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的文章在形式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风格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典范。

总之,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他强调文学创作要有为而作,追求独创性和艺术价值,在注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大力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其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思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有胸臆,文必有情理。”这句话多年来一直被视为苏轼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苏轼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风格上极其丰富,不仅擅长写诗、赋、散文等文体,而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也极为熟练。他尤其注重文学语言的自然流畅和表现力,有“蘇派”之称。苏轼的作品将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融为一体,既有“闲适疏淡”的田园诗和“逼真刻画”的写实小说,也有批判社会不公的文章和吟咏自然风景的游记。

苏轼的代表作有《东坡居士文集》、《赤壁赋》、《水调歌头》等,其中《东坡居士文集》是集苏轼一生的文学创作之精华,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苏轼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深远,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和研究。人。所以我常常在创作中注重将实用性和华美性结合起来,既要让作品美丽动人,又要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我也认为诗歌是一种传播思想的工具,应该在文章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除了注重实用性和思想性之外,苏轼还在创作中注重“嘲讽究诗骚”的元素。他认为,诗歌应该是一种自由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在其中运用不同的元素和手法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和思想。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这也是他在文坛上的独特风格和影响力所在。

总之,苏轼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实用性、思想性和嘲讽究诗骚的元素,这些特点都为他在文坛上赢得了不同寻常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诗词作品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抒情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他既有豪放的气魄,又有细腻的情感,词作尤善以古典典故表现现实,如《蝶恋花·庐山谣》、《青玉案·元夕》等名篇。他也常常用自然景物隐喻人生哲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北青萝》等。他的词风趣俊逸,富有幽默感,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东篱乐府·登幽州台歌》等令人赏心悦目。

苏轼的散文也广受欢迎。他的散文涉猎广泛,内容丰富,有诗论、文论、历史、地理、政治、家史等等,兼而有之。他的散文不拘一格,有时言简意赅,有时缜密细致,如《东坡志林》、《乐章集》、《草堂集》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赤壁赋》,以长篇叙事的方式写出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和人物,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天赋和努力,更是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体现了他对社会、人民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担当,是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主要成就详情»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一起发生在北宋年间的文字狱。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以及此前所作的一些诗歌被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语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尽管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但是此案的起因仍然让人无法接受。

这起案件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在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官署。它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和将他们送上谪台。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这起案件的处理方式引起了一些反感。许多人认为这是对苏轼的迫害。在当时,苏轼已经是一个备受尊重的文化名人,他的诗歌作品被人们广泛传唱。尽管他的一些诗作中存在讽刺之意,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反动人物。他的敏锐和才华让他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是一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应该得到保护。

“乌台诗案”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其对言论自由和文化权利的重要性依然不能忽略。自由表达个人的政治观点是一个民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出于某些原因,这种权利被压制,那么整个社会都将遭受极大的损失。,命领湖州诸部寨步军驻防,本当感激不尽,然臣疏忝贱戚之背景,短于权变之智谋,外以军政有阙,内以乡谋不集,恐怖无由发挥,愧累衣钵,时刻生死惴惴,颇觉悬磬之间。感念上天、致良知,臣竭诚所思,固已尽矣。”这封表中提到了“疏忝贱戚之背景”,被人误读为“疏忝贱妾之背景”,演变为“疏忝贱妇”之类的传言和谣言,引起了许多非议和诋毁。此后,有人向官府告发苏轼“散布谣言毁谤朝廷”、“诽谤祖宗”、“肆意妄言民间之谚语”,又指控苏轼曾经编纂《滕王阁序》时“贬低功臣,妄议君上”,苏轼随即遭到了弹劾和调查。

真相最终被查明,但苏轼的声誉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据《函海》记载,苏轼被奉祀为“文忠”,为后人所尊崇。而《苏轼全集》中收录的《梅花扇·诉衷情》一曲,“既成都护,心系东坡,岂料机杼,受业不周”,则表达了苏轼对这场冤案的无奈和懊悔。有所不同。臣得承蒙陛下重用,是天恩浩荡,感恩惟深。今下令臣赴任,臣当倍加勉力,竭尽全力,不辱陛下所托,不负先帝所望。日月轮回,岁序更替,臣将牢记职责,恪守廉洁,以赴陛下之令为荣,以尽臣之任为幸。敬祈陛下万福!位的权贵,他们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和苏轼的“海涵万族”都十分不满。

然而,历史的长河已经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是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当时经历了一番波折和挫折,但最终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而苏轼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于宽容、包容的态度,则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借鉴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还是在不同群体之间的相处,都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我们需要尊重彼此的差异,给予对方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实现长期和平共处,共同进步。 乌台诗案详情»

家庭成员

十七岁的苏轼得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他历任太原府尹、谏议大夫等职。在任期间,他非常关注民生,推动改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苏轼坚持自己的原则,曾多次因言论不合被贬谪,直至晚年才得以回到故乡。他在故乡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度过了晚年,将心血倾注于文学创作。

苏轼的文学造诣非常高,尤其是诗词方面,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很多诗词都表现了对民间百姓和自然景观的关注。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眷恋;而《赤壁赋》讲述的是历史故事,描绘了人情世故,反映了苏轼对时局的忧虑。此外,苏轼还是一名杂文家,他写过《荐福广运、锦衣行、东坡乐府》等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的成就不仅仅在文学方面,他还是一名卓越的书法家和画家。他多次和好友王安石交流艺术,互相影响。苏轼的书法以豪放自如、气势恢宏著称,他曾说过:“我书法之成者,独以随遇平生、自然吐纳独绝为奇。”他的画作则不落俗套,往往以意境深远、意蕴丰富而著称。

苏轼的一生充满辉煌和传奇色彩,他的卓越成就和不凡风采深深地影响了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他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和深刻的思想,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推崇。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以苏轼自己在江城的孤独之感为主线,配合着墓志铭所述的悲痛和思念,表达了苏轼对王弗的缅怀和悼念之情。其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现了苏轼对王弗孤寂墓园的惋惜和感慨;“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则道出了苏轼内心深处对王弗逝去不舍的感慨和痛苦。

此词至今被奉为悼亡词之最,不仅因其感人肺腑的旋律和表达深情的语言,更因其所承载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情感。它诠释了父子之情、友情之谊、文化传承的价值,更是人性情感的典范。要也最艰难的时期,如北漂时期、放逐时期等等。她在那些日子里默默地支持着苏轼,帮助他度过了难关。

苏轼与王闰之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满,两人相互敬爱,互相扶持。王闰之在苏轼去世后,一心扶持苏轼的事业,将他的名声发扬光大。她定期维修苏轼墓地,也是为了纪念苏轼和他的爱情。一如既往地,她将苏轼的词赋予深刻的内涵,传承他的遗产。

这首词也成为苏轼对王闰之深情的表达,写出了他们相濡以沫、彼此依赖的境界。这份爱情从短松冈到千里孤坟,从苏轼被放逐到在夜深人静时的幽梦,都渗透着他们的感情。我们相信,这份原滋原味的爱情将会永远地跨越时空,被人们传颂下去。濡。” 这篇祭文表达了苏轼对王闰之的深切思念和悼念,也彰显了他们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王闰之逝世后,苏轼深感岁月流逝,人世无常,从此更加珍视身边的人和事,也更加热爱生命。

苏轼与王闰之的感人故事也传诵至今,他们的友谊成为后人心中敦厚坚定的友谊典范。在今日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珍视身边的人和事,也应该感恩身边那些一直默默支持着我们的人。真正的友情是经过岁月洗礼之后依然坚如磐石的,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维系和珍惜这样的友谊。 家庭成员详情»

生平

——这个年轻的才子,即将开始他的传奇之旅。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多姿多彩,而且写尽人生百态。然而,在他的诗文笔下,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生活细节,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在苏轼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苏洵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洵在晚年“发奋读书”,给了苏轼良好的家庭环境,也激发了苏轼对文学的兴趣。苏轼在幼年随父读书时,就已经展示出卓越的才华,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由此可见,苏轼天赋异禀,加之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成就了他的文学天才。

1056年,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出川赴京。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京城,苏轼结交了许多文学好友,如梅尧臣、黄庭坚、欧阳修等,深入了解了当时的文学风采。此外,苏轼还娶了王弘的女儿——王琦为妻。婚后的苏轼十分疼爱妻子,为她写下了许多绝句和辞赋。这段婚姻,成为苏轼一生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然而,苏轼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婚后不久,他因为直言得罪了权臣王韶,被贬到湖州、婺州等地。这段流放生涯,成为苏轼的“黄粱一梦”,但也使他有机会游览到各地名胜古迹,深入了解各地文化内涵。此外,在流放的时光中,苏轼依然坚持写作,并以《赤壁赋》、《东坡乐府》等作品,扬名天下。

晚年的苏轼,发愤图强,一心追逐文学之路。他曾写下“进德修业,心兼天地”,这也是他终生追求的境界。但是,苏轼的人生轨迹却走到了尽头。1127年,金朝南侵,苏轼被俘虏,被流放到黄州、常州等地,最后在常州去世。这位文学巨匠,八十多年的人生,成就了众多经典,但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充满荒诞。

苏轼的人生历程警醒我们,才华是需要家庭培养的,勤奋和毅力是真正带来天才的关键。人生经历需要经历起伏,历经风雨,才能铸就真正的成就。当然,文学巨匠苏轼的人生历程,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和拥有,但是他的人生态度和学习精神,可以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启迪和促进。保守派的权力斗争而遭受贬谪或流放,苏轼也因此多次被贬谪。1069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推官,因病辞职回到家乡,不久后又被任命为太原府通判。1071年被贬为儋州安抚使,1080年被贬为黄州司马,1091年被贬为潭州通判。苏轼的诗词文学成就很高,但在政治上则常常被牵扯入争议之中。他一生多次被贬,但并没有丧失追求自由、民主和进步的热忱,一生都在不息的探寻真理,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苏轼的作品广泛流传,并对后世文学、艺术及人文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劳顿过度,苏轼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汝州不久,他因病辞职回家,不久去世,时年61岁。

苏轼不仅是文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的政治态度一直是保守的,反对新党的变革。他认为国家应该维持稳定,推崇“仁政”和“宽政”,反对“强政”和“威政”。这一立场也使得他与新党政府产生了分歧。

苏轼以其特有的艺术才华创作了大量诗词、散文、议论等文学作品,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推崇为“苏门六君子”之首。

通过苏轼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在政治斗争环境下,文学家也难免卷入其中,有时甚至会受到残酷的打压和迫害。苏轼的遭遇也提醒我们,文化自由和政治理念的冲突,往往会导致文学家的悲剧命运。而苏轼也因为司马光的推荐,被任命为常州知州。他在常州的治理得到了赞赏,民生得到了改善。同时,他也将自己的文学才华发挥到了极致,创作了《东篱乐府》等名篇,使常州成为文学繁荣的中心。他还在常州种植茶树,改善茶叶的品质,被誉为“茶圣”。

后来,哲宗成年,高太后辞去了临朝听政的职务。苏轼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进入了朝廷的核心。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常州的热爱,在任职期间多次回到常州,发扬文化、改善民生。

苏轼在常州度过了晚年并逝世。他的墓地依偎在苏家园中,墓前植有茶树,被称为“苏氏茶园”。如今,苏州市区有个苏公堤,是苏轼曾经的居所所在地,苏州还有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都是苏轼文化的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品茶、写诗。 生平详情»

铁闻:吟诗赴宴

州二乔救驾!”第四位说完大声喊着:“我赢了这盘!”一旁的苏轼一直坐着做着自己的事情,没有发表什么言论。眼看着自己也要失去一盘菜,他快速琢磨历史人物事件,想要应对这个酒令。终于,他挺身而起,眼神坚定地对着大家说:“苏孝子从前泡制黄粱美酒,三百年后清风摇曳,还在靖康年间。而今天,我们正好有一碗黄粱美酒在这里,不妨分享一下。”苏轼说完,一举人都动容了,不敢出声。苏轼继续:“何必要争来争去,不如同庆这个美好的时刻。”苏轼的言语让人们惊叹,终于打破了尴尬局面。从此以后,这六个举人成了苏轼的好友,经常邀请他参加聚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深谙历史人物和事件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和场合使用它们。聪明的苏轼用自己的语言打破了坚硬的壳,赢得了朋友和欢笑。我们应该从苏轼的行为中汲取教训,在音乐、文学或者其他领域中去营造和分享快乐,而不是去争来争去。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经常去学习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更多可以打破尴尬局面的话题。苏轼的学问和豁达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苏轼的举动让六位举人感到十分惊讶,他们没想到苏轼会如此机智,一下子就抢了六道菜。他们开始意识到苏轼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轻浮,而是有着深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既然苏轼已经开始吃菜,他们也只好一边沉默着,一边开始吃自己剩下的“分配”,心里则暗自想着苏轼的机智和聪慧,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在吃完饭后,六位举人一个个默默地告辞了,他们纷纷感到有些慌张,不知该如何面对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而苏轼在他们离开后,却不禁在心里暗自窃喜,他感到自己的机智和文化真的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他更自信,更勇敢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铁闻:吟诗赴宴详情»

轶闻:佛印

这种小心眼儿子,还假装和人家一起打坐参禅,却老是欺负人家高僧。佛印师父这么好的人,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呢?你应该向他道歉才对。

苏轼被妹妹的话惊醒了,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实在太不成熟,太不应该了。于是他来到佛印的住处,真诚地向佛印道歉,并承诺以后一定不再欺负他。

佛印听了苏轼的道歉,欣然接受,并告诉苏轼:“我平日里修行,是为了证悟佛理,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待我。并且,苏子你是个聪明人,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和修行,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苏轼深受佛印的话影响,开始反思自己。他也开始在修行中用心去体悟佛理,而不再只是追求听起来美好的表面功夫。他还常常和佛印一起探讨佛理,一起打坐禅修。佛印也开始指导他,帮他更好地修行。

从此,苏轼变得更加宽容、淡泊、有修养。他的文学作品也随之更加充实,深入人心。佛印则继续奉行自己的修行,教育更多的人,用自己的生命行走着慈悲的佛法。

这段小故事告诉我们,欺负别人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而修行则能让我们变得更成熟、宽容、有思想,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面对自己和周遭的人事物。同时,敬畏生命,慈爱万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素质。时发现饼不见了,便质问佛印。佛印笑着回答:“你们讲究的是见心见性,但却还不能看透我的心啊!”苏东坡和黄庭坚对佛印的机智深感敬佩,从此对他更加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参禅修行不仅是要看透自己的内心,还要学会看透他人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禅的境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得道的人。佛印尚且如此精于禅修,普通人更要努力修行,方可趋近成道之路。庭坚说:“你瞧瞧,今晚没有金山寺的和尚来凑热闹,真是难得啊!”
黄庭坚回答道:“也不一定,他可能藏在船下吃剩的酒菜里呢!”
苏东坡当场就大笑起来,乐此不疲。而游船上的其他客人也为两人的幽默感所感染,欢声笑语不绝于舌。
然而,后来他们才知道,当晚金山寺和尚确实藏在船下,偷偷地享受了一顿美食。这一幕更让苏东坡和黄庭坚对这位和尚的才华和灵活性心生敬佩。于是苏东坡率先高声唱着:
清风吹拂荷塘间,
倚栏杆欣赏月华悬,
佳节如约其乐垂,
不禁想起聚会时。

黄庭坚听了,思索片刻,然后唱道:
独卧庭前月下来,
荷池岸边灯影摇,
纵有离别情无奈,
此身何惜到黎明哉。

两人边唱边饮,时而低语,时而大笑,一时间欢声笑语充满整个湖面。而佛印和尚藏在板底下,偷听着两人的话语,心中暗自感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能与知己觥筹交错、畅谈人生,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佛印看着两位大儒这么开心,也跟着开怀大笑,忽然想起什么,悄悄拿出一本书来,递给了苏东坡。苏东坡打开一看,是一本他一直想要的书,露出了惊喜的表情,感激地对佛印说:“你还是那么会心,这本书我可是一直惦记着呢!”黄庭坚也好奇地问:“佛印,这本书是哪儿弄的啊?”佛印神秘地笑了笑,没说话,只是轻轻一挥手,说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三人又一起爆笑起来。后来,他们在这艘小船上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聊天、赏景、品茶,令人难忘。 轶闻:佛印详情»

人物生平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三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