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贾讷倅眉》拼音译文赏析

  • sòng
    jiǎ
    meí
  • [
    sòng
    ]
    shì
  • lǎo
    wēng
    shān
    xià
    yuān
    huí
    shǒu
    zhí
    qīng
    sōng
    sān
    wàn
    zaī
  • lǎo
    shū
    zhī
    zài
    xiǎo
    xuān
    lín
    shuǐ
    weí
    jūn
    kaī
  • shì
    kàn
    lóng
    shé
    huó
    gēng
    tīng
    xiāo
    xiāo
    fēng
  • biàn
    便
    gān
    táng
    tóng
    jiǎn
    cāng
    rán
    bái
    jiǎ
    dài
    guī
    lái

原文: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相关标签:送别

译文及注释
老翁在山下的玉渊边,手种了三万株青松。
父老们得知我在这里,为你开启小轩临水。
看那一条条龙蛇活动,听那萧萧风雨悲哀。
就像甘棠树一样不剪,苍髯白甲等待归来。
注释:
老翁:指作者杜甫自己。
山下玉渊回:指玉渊潭,位于长安城南,是唐代皇家园林。
手植青松三万栽:指杜甫在玉渊潭种植了三万株青松。
父老得书:指杜甫的诗被老年人所喜爱。
小轩临水:指杜甫的住所,紧邻水边。
龙蛇:指松树的枝干。
萧萧风雨哀:形容风雨声。
甘棠:指一种植物,常用于比喻忠诚。
同不剪:指杜甫与甘棠一样,都不剪枝叶,表示坚定不移的忠诚。
苍髯白甲:指杜甫的形象,苍髯表示年老,白甲表示贫穷。
待归来:指杜甫期待国家安定,自己能够回到故乡。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该文描述了苏轼在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到达登州任职,但只待了五天就被调回京师,之后在短短一年内,经过三次迁职,最终成为了翰林学士。同时,贾讷也即将去作者的故乡眉州任职,作者写下了一首诗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这首诗中,作者委托贾讷去看顾父母坟墓和问候家乡的父老,表现出他对故乡情感的跃然纸上。 简析详情»


注释
1. 本段主要讲述了贾讷和倅眉的职位以及宋制中通判和副知州职务的关系。贾讷时任眉州通判,而倅眉则是眉州副知州,通判在宋代为副知州的副职。 2. 老翁山位于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苏轼的父母和妻子王弗的坟墓都在这座山上。山下有老翁井,周围环绕着清澈的泉流,被称为玉渊。作者描述了老翁山和玉渊的景色和位置,并解释了“玉渊”的含义。 3. “小轩”是指有窗户的小屋,“开”的意思是设置。在诗中,“蓬莱”为小轩的别称,表达了作者对小轩的喜爱之情。 4. “龙蛇”形容松树枝干盘曲,而“风雨”则是想象中的松涛声。两句诗都是在描写松树,表现出作者对松树的敬重和喜爱。 5. 本段主要讲述了周代召伯下乡,憩息在一棵树下,这棵树随后被当地人民保存爱护,成为纪念召伯的象征。作者引用这个故事,以青松和甘棠相比较,表达出对贾讷的赞美和敬仰。 6. 苏洵的《老翁井铭》中记载了“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的景象,而苏轼在自注中提到他父亲葬于距离老翁山东二十余里的蟆颐山,地名叫做老翁泉。由于贾讷答应会去看顾老翁山,所以作者特别提到了这一点。 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