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绝》拼音译文赏析

  • huì
    zhōu
    jué
  • [
    sòng
    ]
    shì
  • luó
    shān
    xià
    shí
    chūn
    yáng
    meí
    xīn
  • dàn
    zhī
    sān
    bǎi
    cháng
    zuò
    lǐng
    nán
    rén
    zuò
    fáng

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一作:不妨)



译文及注释
在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卢橘和杨梅依次更新。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毫不介意成为岭南人。
注释:
罗浮山下:指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罗浮山景区。

四时春:指罗浮山景区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卢橘:一种柑橘类水果,产于广东省。

杨梅:一种果实呈圆锥形的水果,产于南方地区。

次第新:指卢橘和杨梅的果实依次成熟,新鲜可口。

日啖荔枝三百颗:啖,吃。荔枝是一种热带水果,产于南方地区,此处表示作者非常喜欢吃荔枝,每天可以吃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不介意。长作,长期居住。岭南,指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此处表示作者非常喜欢岭南的气候和水果,愿意长期居住在这里。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在1096年作于惠州的这首七绝,名为《惠州谢李氏二首·其二》,表现了他在岭南逐渐适应和融入当地环境的乐观心态。当时,岭南一带曾是宋代的罪犯流放之地,迁客逐臣难免会有伤感哀叹之辞。然而苏轼与众不同,他从容自在,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苏轼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他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来形容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时光,表现出深深的感慨和对岭南的留恋之情。“水石清泓秀色新,古松暗径转幽奇”则是对岭南自然风光的赞美,描绘出其山水秀丽、优美神奇的景象。 总的来说,苏轼的这首七绝反映了他在岭南生活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他豁达乐观、喜欢自由自在的性格,并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在以上多篇诗文中,苏轼表达了他对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的热爱之情。其中《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是苏轼在第一次品尝到岭南荔枝后所作,诗中充满了对荔枝清新甜美口感的赞美,以及对其色香味形等方面的描绘。其他的诗篇中,苏轼不断地向读者描绘着荔枝的生长过程和品尝时刻,充分展现了他对岭南风景、文化和习俗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然而,《食荔枝二首》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话,或许意味着苏轼对于自己被贬为岭南官员并没有太多的抗拒和悲哀,反而愿意在岭南生活一辈子,并乐在其中。这种态度与他在岭南期间所写的许多诗歌相呼应,表现出了苏轼内心深处对于岭南的留恋之情。 总的来说,《荔枝诗》这一篇文献,展现了苏东坡在岭南的心境和对于本地特产——荔枝的热爱之情。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苏轼对于岭南风土人情的感悟,同时也能够从中领略到他优美的诗词才华。这些文献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苏东坡的思想特点和文学成就,也为我们理解宋代文化、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赏析详情»


译文
苏轼、汉字译文、罗浮山、四季 ## 苏轼《题西林壁》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 黄山楼观夜景,西湖美景,名胜古迹无数。 ###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注:本文原名《兰陵王·赏罗浮山》。 译文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