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绝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苏轼在1096年作于惠州的这首七绝,名为《惠州谢李氏二首·其二》,表现了他在岭南逐渐适应和融入当地环境的乐观心态。当时,岭南一带曾是宋代的罪犯流放之地,迁客逐臣难免会有伤感哀叹之辞。然而苏轼与众不同,他从容自在,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苏轼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他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来形容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时光,表现出深深的感慨和对岭南的留恋之情。“水石清泓秀色新,古松暗径转幽奇”则是对岭南自然风光的赞美,描绘出其山水秀丽、优美神奇的景象。 总的来说,苏轼的这首七绝反映了他在岭南生活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他豁达乐观、喜欢自由自在的性格,并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诗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一作: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