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词《七夕》的作者不详,出自《历代诗余》。有可能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写于池阳。这一年,赵明诚因为政治原因罢免江宁守职务,五月到了池阳,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而李清照则暂住在池阳。夫妻俩在战乱中相依为命,在分离和重逢之间曾经历许多痛苦的波折。
此时,又一次因为工作原因,两人被迫分离。这使得李清照倍感凄凉,景况十分孤单。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起了天上的牛郎织女,此时此刻仍然可以相见,而人间的恩爱夫妻却无法相聚。深深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忧虑,交织在一起,让她的心情更加沉重和悲凉。这样的心情转化成了笔端上的情感,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的词作基调。
这首词作不仅表现了李清照渴望与丈夫团聚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战乱严重的时局和人们内心的强烈离别之情。作为李清照创作词作的参考之一,《七夕》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的传统文化,还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这首词作不愧是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永载于世。
诗文: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