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巨匠辛弃疾在嘉泰三年所作,当时他已经是六十四岁的高龄,担任知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据历史学者张鎡的小序透露,这首词是为了写给他的朋友张鎡而作的。浙江东路在南宋时期非常重要,包括当时的京都临安(今杭州)在内,北靠长江,东临大海。对于南宋朝廷而言,掌管这一地区的行政大员该当属首要人物,辛弃疾获得这一重任也表明了南宋对他的赏识和信任。
然而,辛弃疾在到任不久后,可能对朝廷的黑暗腐败有所了解,对自己此次选择出山有所后悔。在这种背景下,他登上秋风亭,远眺着周围的山水风景,感叹“山河虽异,风景非殊”,意味着他看到了很相似的景象。他想起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就,“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并以此揭露了南宋朝廷对使用人材的反动措施。
下片中,辛弃疾提到汉武帝致力于北方,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他自身的感受是“木落江冷,眇眇愁余”,这是退隐之人常常感慨的凄凉之感。他思念过去的朋友,在朋友的来信中读到了“莫因循、忘却蒪鲈”,意味着不要迷恋过去的荣华富贵,更重要的是在未来为正义事业而努力。最后,他透露了自己的孤独和凄苦,写道:“谁念我”,隐晦地借用“挑灯读书”的比喻来表达自己不眠不休地读书求学的精神。整首词通过辛辣的语言和婉约的笔调,表达了辛弃疾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