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译文及注释:
在亭子上,秋风吹拂着,我记得去年的秋风轻柔,曾经吹到我的庐中。虽然眼前的山河景色与往年不同,但风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成功的人已经离去,我感到孤独,只好拿起团扇,与人疏远。风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大地上已经没有了禹王的足迹。
千古以来,茂陵的诗歌非常优美,章句风流,可以和相如相比。但现在,树木凋零,江水变得冰冷,我感到非常忧愁。故友来信,不要拖延,不要忘记我们曾经一起吃莼鲈。谁会想起我呢?新凉的灯火下,我独自编写太史公的书籍。
注释:
亭上秋风:指秋天亭子上的风景。
袅袅:轻柔的样子。
吾庐:指诗人的家。
山河举目:指眺望山河时,视野开阔。
风景非殊:指风景并不特别。
功成者去:指成功的人离开了。
觉团扇:指感觉团扇的凉爽。
便与人疏:指因为成功而与人疏远。
吹不断:指时间流逝,但回忆依旧。
斜阳依旧:指夕阳依旧美丽。
茫茫禹迹都无:指茫茫大地上,连大禹治水的痕迹都找不到了。
千古茂陵词:指古代文学名篇《茂陵记》。
甚风流章句:指《茂陵记》中的优美语句。
解拟相如:指模仿相如的文风。
木落江冷:指秋天树木落叶,江水变得寒冷。
眇眇愁余:指诗人孤独忧愁的心情。
因循:指拖延。
莼鲈:指莼菜和鲈鱼,是古代的美食。
谁念我:指谁会想起我。
新凉灯火:指秋夜的凉爽和灯火的温暖。
一编太史公书:指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太史公是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巨匠辛弃疾在嘉泰三年所作,当时他已经是六十四岁的高龄,担任知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据历史学者张鎡的小序透露,这首词是为了写给他的朋友张鎡而作的。浙江东路在南宋时期非常重要,包括当时的京都临安(今杭州)在内,北靠长江,东临大海。对于南宋朝廷而言,掌管这一地区的行政大员该当属首要人物,辛弃疾获得这一重任也表明了南宋对他的赏识和信任。
然而,辛弃疾在到任不久后,可能对朝廷的黑暗腐败有所了解,对自己此次选择出山有所后悔。在这种背景下,他登上秋风亭,远眺着周围的山水风景,感叹“山河虽异,风景非殊”,意味着他看到了很相似的景象。他想起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就,“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并以此揭露了南宋朝廷对使用人材的反动措施。
下片中,辛弃疾提到汉武帝致力于北方,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他自身的感受是“木落江冷,眇眇愁余”,这是退隐之人常常感慨的凄凉之感。他思念过去的朋友,在朋友的来信中读到了“莫因循、忘却蒪鲈”,意味着不要迷恋过去的荣华富贵,更重要的是在未来为正义事业而努力。最后,他透露了自己的孤独和凄苦,写道:“谁念我”,隐晦地借用“挑灯读书”的比喻来表达自己不眠不休地读书求学的精神。整首词通过辛辣的语言和婉约的笔调,表达了辛弃疾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秋风亭上的秋风姗姗吹过,拂拭着我的脸;记得它去年曾到过我的家。我抬头观望,这里的山河与我家里的山河形状虽然不一样,但人物风情却很相似。功成的人走了,我觉得到了秋天气候变冷,团扇也被人抛弃了。斜阳与过去一样,秋风是吹不断的;野外一片茫茫,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绩和遗迹一点也没有了。一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写的《秋风辞》,真是好的诗章,美妙的词句,可以称得上千古绝唱,到现在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怎么有人说那是模仿司马相如的章句呢?现在树叶落了,江水冷了,向北方望去,一片茫茫,真叫我感到忧愁。朋友来信:“催我赶快回家,不要迟延,现在正是吃蒪羹鲈鱼美味的时候。”有谁会想到我,在这个秋夜凄凉的时候,独对孤灯,正在研读太史公写的《史记》呢?
注释:
秋风亭:位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郊,为北宋苑囿之地,现已无存。
拂拭:轻轻扫过。
人物风情:指所处环境与气氛中人们的性格、姿态和习惯等。
团扇:用竹、木或蒲织成,形如扇而两端相连。
斜阳:斜着的夕阳。
治水英雄:指古代负责治理江河湖泊的英才。
大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功绩和遗迹:指大禹治水所产生的历史功绩和相关文化遗产。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国号汉武帝,是一位有卓越政绩的明君。
《秋风辞》:又称《上枢密使书》,汉武帝刘彻所作,据说是为了安抚一位被贬到边疆当官的朋友而作。
章句:词牌名。司马相如所作的《凤求凰》为《长门赋》的上阕,辛弃疾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也称《长门怨》。
树叶落了:指夏秋之交,树叶逐渐脱落。
江水冷了:指气温逐渐降低,江水渐渐变得寒冷。
向北方望去:指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蒪羹:一种用面粉或米粉加上菜肉等调味料做成的汤食。
鲈鱼:一种淡水或海水鱼类,肉质细嫩鲜美。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