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及注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千古江山:指千年的国家疆土和文化。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指英雄难寻,只有孙仲谋这样的人才能担当重任。
舞榭歌台:指古代的娱乐场所,常用于宴会、演出等活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指人生的风风雨雨,无论是风光还是挫折,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指在晚霞余晖下,草木和街道显得格外平凡,但这里曾经住过一个寄居他乡的人。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古代英雄的壮志豪情和英勇无畏。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指南朝时期元嘉年间,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叛乱,使得南方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变得动荡不安。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指作者在四十三年前目睹了扬州的战火,至今仍历历在目。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指在佛狸祠下,听到了神鸦社鼓的声音,让人回想起往事。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指廉颇虽然已经年老,但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和战斗精神。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一:
力和感染力。这篇传世之作,就是辛弃疾的“北固山亭怀古”词。
文章首先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悠远的历史氛围,从而引出了对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的怀念和赞扬。在这个时代,英雄辈出,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词人因此感到失落和无奈。他用“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婉转语言,表达出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揭示了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严峻现实。
接着,作者对当朝用事者韩侂胄进行了讽刺,寄希望于他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对主战派的期望,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下片中,词人引用了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再次强调了不可鲁莽从事的道理。
最后,辛弃疾用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决心和愿望,并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表示慨叹。整篇文章结构紧凑,表达清晰,用词精准,意境深远。这也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领悟和传承。
赏析一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讲述了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在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时任镇江知府,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当时,南宋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浙东安抚使,随后又担任了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虽然表面上朝廷对他很重视,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的主战派元老身份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感到忧心忡忡,认为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然而,他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在这种形势下,辛弃疾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对这里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有所作为,因此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这篇词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心。他虽然支持北伐,但也认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这种情况下,他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愿望。这篇词不仅是一首文学佳作,更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一首极具思想深度和典故妙用的词作。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而辛弃疾则被任命为浙东安抚使并出镇江防要地京口。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辛弃疾写下了这首充满睿智、沉静、敬仰和追思的文章。
首先,这篇词通过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尊崇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他提到了南朝宋武帝刘裕、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等历史名人,并赞扬了他们拥有的远大抱负和崇高品德。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意蕴,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
其次,这篇词通过反思自身处境所体现的对政治斗争的深刻认识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辛弃疾深知政治斗争的险恶,以及自身处境的艰难,他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行为感到忧心忡忡。他既有豪情壮志,又有清醒的头脑和深思熟虑的情怀,这种矛盾交织的心理状态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最后,这篇词以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艺术手法将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它将作者深邃的思想与华丽的语言相结合,使文章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就连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例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等,这些句子都是文学史上的珍品,经久不衰,而使辛弃疾名垂青史。
总之,《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篇极具价值和意义的词作,它通过对历史的缅怀、对当下政治局势的反思和艺术手法的精湛运用,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影响和感染了几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灵。
赏析二详情»
大话词人:
大话词人,那得有点诗意,让我们慢慢道来。
听说过南宋豪放派吗?没听说?那肯定也不会错过代表人物——辛弃疾。这位湖山八艳中的一员,字幼安,号稼轩,在历城(今天的山东济南)出生。他可是南宋词坛上的巨星,与苏轼并称“苏辛”,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可是,他不仅仅是个文学家,他更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山东已经被金兵占领,他心怀故土,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战,为挽回沦陷的家园而献出自己的一生。他的词作以热情洋溢、慷慨悲壮为主,充满了英雄失意的悲叹与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青玉案·元夕》:“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兔,走快,走快,别走缓,便似这等人。”也有不少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田园风光和世情民俗的作品,生动细腻,题材广阔,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事如梦空,惟愁闷,又关东。平生结恨因谁?万缘千丝只缤纷!”
《全宋词》收录了辛弃疾的词作六百二十余首,是宋代词人之冠。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你能感受到他对故土的深情厚谊,对国家的坚定信念,对人民的同情关怀。正如他自己所言:“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位爱国文化名人,他用自己的笔墨留下了一段段铿锵有力的历史篇章。
大话词人详情»
煮酒论诗词:
固山,远眺江山,他想起了刘义隆北伐的历史。刘义隆在元嘉年间北伐失败后,仓皇返回南方,他登上高楼向北远望,只见烽火遍布扬州路,为失陷的地区送去了无尽的哀思和悔恨。此时辛弃疾也站在北固山顶,俯瞰江山,发出深切的感慨:“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历史的沉淀使得英雄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最终埋葬在岁月的深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词人在北固山上看尽天地,千古人生如昨,红尘而已,只有大自然永恒不变,天地不曾改变。
煮酒论诗词详情»
译文及注释:
京口是古城名,即今天江苏镇江。因为它靠近京岘山和长江口而得名。孙仲谋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王孙权的字。他曾经建都于京口。孙权是东吴大帝,也是吴国的开国皇帝,在今天浙江富春县(富阳)出生,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出生,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去世。孙坚的次子,小时候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成了江东之主。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天的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统帅。其中,“想当年”的三句话是指刘裕曾两次率领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元嘉草草”一句是指刘裕的儿子刘义隆为了扩大势力而仓促北伐,结果却被北魏的拓跋焘趁机反击。他率领骑兵南下,并在长江北岸集结成军后折返,但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是指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位于今天的蒙古境内。词中使用“元嘉北伐”失利的事情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最后一句“烽火扬州路”是指战争中火光冲天,战争所到之处一片焦土的景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