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拼音译文赏析

  • 西
    jiāng
    yuè
    ·
    xíng
    huáng
    shā
    dào
    zhōng
  • [
    sòng
    ]
    xīn
  • míng
    yuè
    bié
    zhī
    jīng
    què
    qīng
    fēng
    bàn
    míng
    chán
    dào
    huā
    xiāng
    shuō
    fēng
    nián
    tīng
    shēng
    piàn
  • xīng
    tiān
    wài
    liǎng
    sān
    diǎn
    shān
    qián
    jiù
    shí
    máo
    diàn
    shè
    lín
    biān
    zhuàn
    tóu
    jiàn
    (
    tóu
    zuò
    qiáo
    )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溪头一作:溪桥)


相关标签:婉约宋词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明月挂在树枝上,惊起了树上的鹊鸟,清风半夜里吹响了蝉鸣。稻花散发出丰收的香气,听着青蛙的叫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欢庆。七八颗星星闪烁在天空之外,山前飘着两三点雨水。在往日的茅店和社林边,路转弯到溪边,忽然看到了一座小桥。
注释:
明月:指明亮的月亮。

别枝:指树枝。

惊鹊:指被月光惊扰的鹊鸟。

清风:指清爽的风。

半夜:指深夜。

鸣蝉:指鸣叫的蝉虫。

稻花:指稻田中的花朵。

丰年:指丰收的年景。

蛙声:指蛙鸣声。

七八个星:指星空中的七八颗星星。

天外:指远离人间的天空。

两三点雨:指山前的雨点。

旧时:指过去的时光。

茅店:指茅草搭建的店铺。

社林:指祭祀的林地。

路转溪头:指路线转向溪流旁边。

忽见:指突然看到。

溪头/溪桥:指溪流旁边的桥梁。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淡的景物,但是从词人的笔下,这些平凡的景物却散发出一种深刻的意蕴和美感。 首先,在词的上阙中,词人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来描绘一个夏夜的情景。这里的“明月”和“清风”都是描述大自然的美好,而“别枝惊鹊”和“鸣蝉”则是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的情趣。此外,词人还用“闲池”、“照影”、“水村”等词语来描绘清幽的景致,使得整个上阙充满了安静祥和的气息。 接着,在词的下阙中,词人又用“轻云”、“小雨”来形容天气的变幻,强调了自然界的随意性。而“旧游”、“近津”等词语,则更加深了这种田园与惬意的情感。在这里,词人展现了自己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丰收年的喜悦。 总的来说,这首词看似平淡,实则深刻。词人在平凡的景物中,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传递出一种淳厚、恬静的美感。整个词的结构自然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作为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宋代文人的人文情感。 赏析详情»


句解
《静夜思》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另一个时代的大诗人辛弃疾写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也取得了赞誉。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夏夜景象。在晴朗的夜空下,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通过组合六个名词词组,以动衬静的手法,词语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美丽。在首句中,“别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因此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更为合适。尽管辛弃疾在词中描述了夜行的场景,但他似乎并没有急切的事情要处理。我们可以想象他缓慢地在山路上行走,一会儿仰望明月的位置,一会儿聆听鸟啼蝉鸣,放松身心。虽然他曾被弹劾免职,但是美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却让他得到了舒缓。 句解详情»


创作背景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经在南宋担任封疆大吏,并因其英勇果断的作风而广受赞誉。然而,辛弃疾的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了同僚的嫉妒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公元1181年,他被弹劾罢官,只能回到家乡带湖,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辛弃疾在带湖期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他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也同情民间疾苦,因此他在这段时间里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间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生活虽然放缓了步伐,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为民献策的初心。辛弃疾一直坚持自己的理念,即政治、文化和社会都需要积极投入,才能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和繁荣。 总之,辛弃疾的退隐生活期间,虽然不再担任官职,但是他仍然秉持着自己的信仰,致力于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献策。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补充汉字译文】 - 茅屋:用茅草或稻草覆盖而成的简易房屋。 - 稻谷:水稻的颗粒和秆。 - 青蛙:两栖动物,喜欢在水边或草丛里产生的蛙鸣叫声。 - 小桥:跨越小河或小溪的桥梁,通常形式简单、构造轻巧。 - 土地庙:祭祀土地神或地主神的庙宇。 【注释】 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晚上的自然景象,以及人们在这个时刻所发生的事情。诗人通过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气味和视觉印象,将读者带入到他的场景之中。在这一段描述中,诗人用了很多典型的自然元素,如明月、喜鹊、清风、蝉鸣、稻谷、青蛙、云、星、雨等,来展现这个夜晚的美丽与多样性。同时,他还通过“小桥过溪”和“茅店忽然出现”的描写,烘托出小路旁的一个茅屋小店,进一步渲染了诗篇的意境。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