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作品以豪放洒脱、清新自然而著称。他曾历任宰相、中书舍人等重要职务,为唐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大历四年(769年),他在嘉州刺史任期结束后准备离开蜀中返回京城,但由于战乱阻碍了他的行程,他只好回到成都暂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岑参写下了《秋夜寄邱员外》和《秦筝》等杰出诗篇。
其中,《秦筝》就是岑参在成都客舍中,抒发自己思乡的感觉,表达内心的郁闷和感伤之作。他在诗中描述了自己作过几任郎官,如今已经白发苍苍。虽然曾数次获得圣明君主的赏识,但现在却“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他感叹人生如水,岁月匆匆,自己的心事无人可倾诉,只能听着江上蝉声无休止地鸣响。这首诗既表达了岑参个人的感受,也折射出了唐朝社会的不安与焦虑,可谓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佳作。
有趣的是,这首诗也成为了岑参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的代表作之一。据史书记载,岑参在大历五年(770年)逝世,此时距离他写下《秦筝》仅四五个月。因此,这首诗也被视为是岑参晚年写怀的一份见证,充满感人的历史情感。
诗文: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
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