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九日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古老的戏马台前,在竹篱下采菊酿酒,岁月流逝,我问今天是什么时节,才知又是重九。我正好归来,南山一片苍翠依旧,昨夜在窗下听着风雨交加,都不像登临的时候。我像宋玉一样因悲秋而愁苦,又像卫玠一般为忧时而清瘦。我佩戴了红色的茱萸草,空对着美酒,砧杵惊动微寒,暗暗侵逼衣袖。秋天已没有多少时候,早已是满目的残荷衰柳。我勉强整理一下倾斜的帽檐,向着远方连连搔首。我多少次忆念起故乡的风物。莼菜和鲈鱼的味道最美时,是在霜冻之前,鸿雁归去之后。 【补充汉字译文】: 1. 竹篱:用竹子编成的围栏。 2. 重九: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称为“重阳节”。 3. 砧杵:制作酒时所用的器具,由砧和杵组成。 4. 茱萸草:又称为“女贞子”,是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人们会佩戴其枝条以避邪祟、驱疫病。 5. 残荷衰柳:荷花和柳树因为秋天的来临,已经凋谢枯萎。 【注释】: 1. 古时有一种戏曲表演形式称为“戏马台”,常常搭在庙会等场合作为娱乐活动。 2. 悲秋:秋天往往寓意着凄凉和离别,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作写作主题。 3. 卫玠: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有“卫鞅之后,以清贫自守”之誉。他的《忧时》中抒发了个人遭遇困苦时的心情,引发了许多后人的共鸣。 4. 莼菜:一种类似于水草的食材,味道鲜美,富有营养。鲈鱼则是一种淡水或海洋鱼类,肉质细腻鲜美。在中国古代,它们常常作为美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5. 鸿雁:指雁类大鸟,每年秋天南飞,到了春天北返。其归去的时节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季节更替的典型象征。


诗文: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