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南宋绍兴三年(1133)十月。当时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了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切断,直接威胁到湖南、湖北百姓的安全。岳飞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多次上书请进兵中原收复失地,其中包括襄阳等六州。接下来,朝廷任命岳飞为担任制置使,统领部队出征。在三个月内,岳家军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打开了川陕通向朝廷进纳财富和纲马的道路,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
然而,在这个可乘胜势,进军收复更多失地的时刻,朝廷只准岳飞收复六州,班师回朝。这让岳飞非常失望,他曾经梦想着率二十万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虽然他凭借襄、邓大捷被封为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而是想继续北伐大业。
在鄂州,岳飞走到黄鹤楼登高,望着北方中原,写下了一首抒情感怀词。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北伐大业的执念,希望能够收复失地,重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他的视野不仅限于眼前的胜景,更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篇创作背景,生动地展现了岳飞的爱国热情和军事才华,让人深感其忧国忧民的大义情怀。
诗文: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