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当时的作者戴叔伦担任东阳令,兰溪(又称兰江)就在东阳的附近。据记载,戴叔伦在东阳期间曾经多次游览兰溪,并且对兰溪的山水之美深感着迷,因此创作出了这首《兰溪》。 这首诗描写了兰溪处处秀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对兰溪美景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在描绘山光水色时,作者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语,如“碧玉池塘”,“半崖寒鸦一点斜”,“二十五弦弹不尽”,使得整首诗歌呈现出一种生动的意象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东阳地区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这里不仅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学士,而且还聚集了许多艺术家和音乐家等。因此,戴叔伦在东阳工作期间也深受当地文化氛围的影响,这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总之,这首《兰溪》是戴叔伦在东阳担任令期间所创作的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山水之美的诗歌,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地文化繁荣的特点,并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文: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