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他的诗歌多表现出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如《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他的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他的诗体涉猎甚广,有诗、词、曲、绝句等。

生平

途,但很快就醒悟到自己并不适合做官,于是继续写诗。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用典巧妙、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著称,既有思辨性含义,又有杏花春雨、闺怨羁情的俗情,堪称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一个高峰。

戴叔伦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自然、思乡、怀古、人生、爱情等。尤其是他的爱情诗,一方面着眼于男女感情的甜蜜和忧伤,另一方面则借助于爱情来揭示人生的无奈和悲凉。比如,他的《相见欢》中写道:“漫卷诗书喜欲狂,一蓑一笠一扁舟,片帆沙岸破寒楼。晓过夜半清皎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中的“一蓑一笠一扁舟”、“片帆沙岸”等细节把景物描绘得十分生动,可见他的诗艺之高。

除了诗歌以外,戴叔伦还涉及文论、鉴赏、音乐等方面。他的《文赋》主张颂扬自然美、人文美、心灵美,以此反对唐代诗人的华丽修辞和虚浮风气,创作出自己的“古朴清新”的诗风。在鉴赏方面,他注重对古代文物的鉴赏,提出了“视、听、嗅、味、触”五感鉴赏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音乐家,善于演奏各种乐器,因而他的音乐诗更是拥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戴叔伦既是唐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又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诗歌、文论和文化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艺术遗产,是值得我们去读和探究的经典之一。湘称其墓为“戴公墓”,并在墓前立碑以纪念戴叔伦。这座碑后来被誉为“戴叔伦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楹联碑。碑文由当时的进士周朴刻写,楹联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两句话表达了戴叔伦治理地方的宏伟理想和不辞劳苦的精神。碑文不仅表彰了戴叔伦的功绩,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名篇之一。至今,无数人慕名前来参观纪念。翰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遗产保护的人。他的举动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和支持。墓地的移动和墓碑的立起,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诗伯夜台墓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翰中的做法也成为了历史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典范,得到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推崇和传承。 生平详情»

诗词风格

戴叔伦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篇形式和内容都十分丰富多样。他的作品涉及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等多种体裁,同时也包括了许多不同的主题。从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到描述田园风光的作品,戴叔伦的作品呈现了一个多元而繁荣的唐代社会形象。

在戴叔伦的诗篇之中,有一些反映农家妇女辛劳的作品是最为值得关注的。其中,一首《女耕田行》更是堪称经典之作。在这首诗中,戴叔伦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了一个农家妇女在田野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她没有牛、没有人,只有手中的铁锄和心中的坚持,为了生计和家庭的生存而努力翻新泥土。

在戴叔伦的笔下,这位女性的形象清晰而鲜明,她的身影仿佛在眼前跃然而出。她面对着土地的坚硬与艰辛,却始终没有放弃。在她身边,还有其他姊妹相互携手,一同面对着生活的艰难险阻。这些场景,生动地反映出唐代农村的一些现实情境,也呼唤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反映社会现实是诗歌作品中最本质、最深刻的主题之一。在戴叔伦的作品中,也贯穿着这一主题,一些作品更是凸显了这一流派的价值和意义。如《途中遇见凤凰》、《峨眉山月歌》等,它们以深刻的洞察力和蕴涵丰富的理解力,揭示出唐代文化和风俗的某些局限性。

总之,戴叔伦的诗篇是唐代文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不仅在诗歌艺术上表现出非凡才华,更是对唐代社会的一次批判和思考。他的作品,举世闻名、始终流传,不断地启迪着后人们的思考和创作。,直抒胸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沉重和人民的疾苦。

在《边城曲》中,诗人通过写远戍边城士兵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战争和远离家园的痛苦的感受。士兵们不仅要忍受寒冷、饥饿和疲惫,还要面临战争、伤亡和不确定的命运。莫作远行客,强调了家园的重要性和远离家园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而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则描绘了环境的恶劣和艰苦的生存条件。

在《屯田词》中,诗人通过写农民在极为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耕种的生活,表达了对封建统治下农民的压迫和剥削的愤慨和不满。正当老稚和欣欣准备耕种时,遭遇了连续的天旱和蝗灾,颗粒无收。而官吏为了强制进行耕种,甚至砍伐南山树木,赶着耕牛去,这种行为无疑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农民生存的不负责任。而“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的慨叹,则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艰苦生活的深深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无奈和不满。

总的来说,这些诗歌的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让人们在感受诗歌的美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和现实的残酷和无情。戴叔伦的诗歌充满了细腻委婉的情感,他总是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读者常常能够感受到他诗歌中优美的音韵和妙趣横生的意象。

戴叔伦的诗歌还充满了情感的连绵与充沛,他的诗歌时而清新脱俗,时而深沉内敛,时而豁达大气,时而情感真切。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

除了优美的诗歌,戴叔伦还给后人留下了一些著名的论诗名言。其中最著名的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句话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必须要有雅淡高远的境界和追求,对于宋明以后的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戴叔伦的诗歌风格清新优美、细腻委婉,而且充满了情感的连绵与充沛,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诗词风格详情»

家庭

艳立/欲让笙歌梦想牵/多谢在线家人念/别有潜心付我钱”。可见他如何深爱着自己的女儿。

戴叔伦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朝文坛上耳熟能详的大诗人。他的家庭背景虽然不是很出众,但是他却在夫妻之间建立了一份深情厚谊,伴随他度过了他的余生。据史料所载,他先后取过两位妻子,第一位是永州刺史韦采的女儿,继室娶的则是殿中侍御史崔殷之女。

戴叔伦在这两位妻子身上都深深地体会到了不同形式的爱。他和第一位妻子的婚姻,可以说是一场相互扶持和互相理解的婚姻。第二位妻子也同样让他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据传,他与继室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这也许是他为何在继室去世后,写下《少女生日感怀》的原因。

在这首诗中,戴叔伦将人生的苦乐尽情地抒发出来,流露出他对于家庭的珍视和对女儿的爱。他深知人生的匆匆,所以他在女儿的生日之际深深地感慨。同时,他对于离别的忧伤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诗句直抵人心,真实地描绘了他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尽管戴叔伦的家庭史苦乐参半,但他一生的婚姻却是一个充满爱意和理解的故事。戴叔伦的现实生活与他的诗歌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诗句也是从亲身经历中汲取的灵感。他的家庭历程展现了一个深情厚谊的夫妻生活,也彰显了一个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了。我难解这些古书中深奥的学问,只能暂时将它们当做琴书一样性已便。而对于蔡家残书籍,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许,它们会被分与外人传,成为未来的学者研究的对象。我只希望,这些书籍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人能够受益,传承中华文化的智慧。

回忆起与你过去的生日,我心中的茫然和悲伤更加深刻。你的离去使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我希望,你走后的每一天,都能够感受到我的爱,无论是在世还是在天之上。

我曾经想教你做针线活,让你学琴棋书画,但发现你还太小而不懂事。我知道,你有着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爱好,我不想让你失去孩子的天真和纯真。我会尊重你的选择,支持你走自己的路。无论你在人世还是天堂,我都会爱你,永远怀念你。这首诗传颂千年,而戴叔伦的这位独生女儿也因为这首诗成为了后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她在这首诗中被描绘成了一位勇敢而有智慧的小姑娘,似乎与她的父亲情感很深。戴叔伦的去世对于他的女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她却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度过了接下来的生活。她在后来嫁给了一位名叫范生的人,成为了范氏夫人。而在她的丈夫去世后,她更是在历经艰难后以康乐之态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曾有人问她:“你是怎样度过这么多年的?”她却轻描淡写地回答:“狭憩子孙,勿令干戈存祸——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教诲。”如今,戴叔伦和他的女儿范生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成为了中华历史上勇敢、聪慧、深情、坚韧的代表。 家庭详情»

主要事迹

根据历史记载,戴叔伦是一位来自江苏金坛县的官员。其爷爷和父亲都不愿意为官,一直做隐士。但戴叔伦和他的哥哥戴伯伦却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开始了作为官员的生涯。

戴叔伦的哥哥戴伯伦虽然做官并不是很高级,只是一个县令,但是戴叔伦的经历却非常丰富。据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记载,戴叔伦是公元805年的进士,但这个说法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虚假的。实际上,根据唐人权德舆所写的墓志铭,戴叔伦于公元789年逝世,享年58岁,生于公元732年。

戴叔伦的政治生涯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曾担任过相州刺史、兵部尚书、河南尹等职位,直到最后被贬为潼关尉。他曾经为石雕掘井、舂米水、兴修水利等重大工程出力不少,被当地人民视为民族英雄。

在历史记载中,戴叔伦是一位忠臣孝子、勇武仁爱、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员。他对人民的兴利除害、对国家的安危大事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和独到的见识。他的功绩虽然被历史所铭记,但最终仍因为他犯了官场上的错而被贬为潼关尉,这也成为了戴叔伦一生中令人唏嘘的遗憾。

总之,戴叔伦作为一个官员,他的经历和足迹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的。他具有为政清明、勇毅果断的优秀品质,其治政理念和为政思路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可以追寻他的精神,做一个为国家、为人民、为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好官员。幕府任职。此后,戴叔伦先后担任过吏部秘书郎、右司郎中、翰林学士等职务,曾在唐德宗、代宗、文宗三朝效力。他在职期间,曾经协助皇帝起草许多重要文件,被誉为“诏翰之才”。

戴叔伦擅长文学、历史、经学等多个领域,其作品有《湘中掇英集》、《参同契·注》、《高唐县拾遗记》等,为后人所称道。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评他为:“名器虽贱,文才甚高。文学之事,与古人相比。”

然而,戴叔伦的一生也充满了风波。他曾经因为和另一位文学家李白有过一些争执而产生了纠葛,之后更是遭到了李白的强烈攻击。此外,在“玄宗杯蛇变”事件中,戴叔伦曾因为与玄宗的关系被牵连,受到了牢狱之苦。

最终,在“安史之乱”后的神龙元年(705年),戴叔伦因罪被废黜为庶人,与文学方面的前途无缘。他也因此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对于戴叔伦的一生,历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和不解。而为他立篇墓志铭的权德舆,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除了盐铁转运的差事,幕府官员还需要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在军事方面,需要进行军事部署、调兵遣将等工作。在治理政治方面,需要管理民政事务,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控制犯罪等。此外,还需要负责税收、物资征发以及农业、商业生产的调节等。当然,官员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也需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纪律要求,确保事务的顺利进行。

在幕府中,每个官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职级。职级的高低不仅与官员的工作任务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晋升官职往往是官员们奋斗的目标之一。晋升官职的途径多种多样,除了表现突出以外,还需要考虑政治关系和机遇等因素。

总之,幕府中的官员们需要承担重要的责任,维护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只有在不断地工作中与他人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不就失去了澹泊的本意吗?戴叔伦的诗恰恰因为淡泊而显得清新脱俗,不刻意追求雄浑或豪迈,反而更具雅致。

戴叔伦晚年时,官至户部侍郎,仕途一直十分平稳。他一生都以诗文风流著称,与王之涣、杜牧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戴叔伦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诗歌方面,还包括他在唐代诗文界的影响力。他的诗歌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如晏殊、李清照、辛弃疾等人。他的诗集《闲情偶写》也一直广为流传,成为唐代后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如今,戴叔伦已然成为了历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学大家。虽然他的诗歌流传至今已经有千年之久,但其风采依旧不减当年,令人叹为观止。影走,苦恋金钱象影牛”的诗句,都流露出他的淡泊心态。

然而,戴叔伦的作品在当时还是广受欢迎的。其诗歌清新淡雅,给人以闲适恬淡之感,风格与纪晓岚、翁方纲的奋发向上截然不同。他的代表作《题龙阳县青草湖》写得澹澹清风,仿佛置身山水之间,与朋友畅谈悠闲。而《题李员外别业》则写到人间烟火气,但仍然保持了他的恬淡心境。

戴叔伦在文学上的成就或许不如纪晓岚、翁方纲那么瞩目,但他的恬淡和豁达,仍然让人们欣赏与尊重。在当今喧嚣的社会里,我们或许也可从他的作品中领略到一份静心自省的无声声息。 主要事迹详情»

轶闻

戴叔伦:唐代著名田园诗人

戴叔伦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才情在幼年时便已显露。有一次,他随着老师到郊外游玩,参观了一个名叫“白店”的地方。这时,他们看到了一只白色的公鸡在高处啼叫。老师便即兴拟出了上联:“白店白鸡啼白昼”。可是,戴叔伦却一直在思考,直到日头偏西,还没有想出对句。

后来,他们走到一处名叫“黄村”的地方,碰巧有一只黄色的狗从大门内窜了出来,追着他们狂吠。这时,戴叔伦灵机一动,随即对出了下联:“黄村黄犬吠黄昏”。这对联反映了郊外环境和景色,富有诗情画意。

戴叔伦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作品赞美了自然和人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追求真实、自然、简朴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戴叔伦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轶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