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译文及注释: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松林下的茅亭,五月里凉爽宜人,汀沙上云树在晚霞中苍苍苍苍。行人无限思念秋风,隔着水面看青山,仿佛回到了故乡。
注释:
松下茅亭:松树下的茅草亭子,指景色清幽的小亭子。
五月凉:指五月的气温凉爽。
汀沙云树:指汀边的沙地上的云和树木。
晚苍苍:指傍晚时的景色苍茫。
行人无限秋风思:指行人在秋风中思念故乡。
隔水青山似故乡:指对面的青山和水面上的景色,让人感觉像是回到了故乡。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所作,具体的创作时间尚待考证。从诗中描绘的场景来看,在仲夏暑热的五月,诗人途经稚川,在松下茅亭歇脚,观赏了周围的山水,对家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最终写下了这首《稚川山水图》。据资料记载,戴叔伦曾先后在浙江新城和东阳两地担任县令,因此也有可能是在任期间所写。无论是什么时候创作,这首诗都展现了戴叔伦对家乡乡愁的深刻表达和对自然山水的敏锐感受,堪称唐代山水诗的佳作。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鉴赏:《稚川山水图》是一首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出自己的思乡情怀。诗中的“松下茅亭五月凉,行人”境界宜人,墨色淋漓,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美感,读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其中,“松下茅亭”作为观赏山水的立足点,不仅提供了一个可以欣赏这一带的山水的场所,也为诗篇增添了一份不期而遇的惊喜。同时,“汀沙云树晚苍苍”描绘了茅亭远处的汀洲和树林,通过近处和远处的景物相结合,展示了山水的多样性和细腻之处。诗中最后两句:“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通过“秋风思”这一手法,将作者的思乡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整篇诗意墨迹婉转,意境卓然,给人以清新的感官体验,堪称一篇优美的山水诗。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亭中夏日時櫟櫟蔭蔭),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汀洲白沙畔,迢迢见梳秋)。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皎皎空中楼阁,崇崇岸上柳)。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离情泪两行,萧瑟更无声)。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水碧山青处,非关一曲琴)。
注释:
1. 松下的茅草亭:形容景色宜人。
2. 白沙覆盖的汀洲:形容沙洲干燥。
3. 远处的繁茂树林:遥远的树林,颜色正好与暮色融为一体。
4. 苍苍茫茫:形容广阔、开阔。
5. 空中楼阁:比喻形象高大。
6. 岸上柳:形容路旁的景色。
7. 离情泪两行:将离别时的忧伤之情表达出来。
8. 萧瑟更无声:风吹树叶萧瑟之声,更显得寂静。
9. 水碧山青处:形容景色清新、优美。
10. 非关一曲琴:表示景色优美与琴曲无关。
译文及注释详情»
戴叔伦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他的诗歌多表现出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如《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他的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他的诗体涉猎甚广,有诗、词、曲、绝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