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北山》是一首来自周朝的古代诗歌,由一位身份不详的士人创作,其文献来源于《毛诗序》。据《毛诗序》记载,这首诗是由一位士人所写,表示对大夫们分配工作不公的不满和怨恨,认为自己在从事王的差事时劳累过度,无法照顾到父母。《孟子·万章上》和其他的注释书均解释了这首诗的意义,指出这首诗是反映士人在从事王室差事而无法养育父母的苦闷和不满。
在周代社会中,政权和社会组织都按照宗法制度严密组织。王室及其官员分为卿、大夫、士三类,等级森严,血缘关系决定着尊卑地位。士是受到最多役使和压迫的社会阶层,与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地位关系充满矛盾,社会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北山》是《诗经》中关于这个阶层的辛勤劳动和痛苦的抒发,表现出受役使阶层的苦闷和不满。这首诗在客观上反映了宗法等级社会的不平等性和潜在危机。
汉唐诗家对此诗的作者身份提高,认为是"大夫行役而作",但孟子的诗说只称呼他为士子,证据并不足。清代的姚际恒《诗经通论》则肯定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认为它是由怨恨大夫分配工作不公的士人所写,作者称谓即为“偕偕士子”或“大夫不均”。
诗文: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