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鹤鸣》是《诗经》中的一篇小雅,由于其作者佚名,历代学者对其背景和意义也有不同的解释和研究。据《毛诗序》所述,这篇诗是为周宣王所作的,意在教授宣王如何寻找未仕之才。而郑笺则解释道,“诲”即教导的意思,宣王在此被教导去寻找那些未得到重用的贤才。在宋代,朱熹则认为这篇诗是劝人为善的作品,而方玉润则提出这篇诗是为了讽刺宣王无法招致人才。近现代学者程俊英在此基础上提出,这首诗是通过巧妙的借喻手法,表达了招募人才的必要性,并被称为“招隐诗”。 总的来说,这篇小雅透过鹤的叫声、深水池塘中的游鱼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寓意着在山林之中隐藏着许多未被重用的优秀人才,而如何与他们相遇,将他们招募来,成为国家之用,则成为这篇诗的主题。在古代,贤才的重要性被高度重视,君王们也多次借助文学艺术的手法来弘扬招募人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因此,《鹤鸣》这篇小雅,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