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鸿雁》是一首古代诗歌,作者是佚名。历来对于这首诗的主题和含义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宣王安置流民的功绩,而朱熹则认为这首诗是流民自比鸿雁所写的歌谣。
从诗歌的细节中仔细揣摩,可以看出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展现了当时流民的生存境况和处境。全诗分为三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鸿雁”为引子,并借此映射流民无处所归的疾苦。首章用大雁飞翔的意象描绘了流民的颠沛流离,让人感受到流民在征夫劳役中所遭受的苦难。第二章写流民在工地上筑墙,鸿雁在泽中聚集象征着劳动者的集体劳作。然而,尽管他们劳苦努力,却仍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最后一章,则是以悲怨的心情写出流民被嘲笑和遭受贫穷的处境。大雁的哀鸣与流民的悲愤产生共鸣,诗歌透过大雁这个形象,反映出人们对于命运和生存的不甘心态。
虽然这首诗的主题和含义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如何都展示出古人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反思。这首诗丰富多彩的意象和鲜明的情感色彩,不仅是一篇以鸿雁为引子写出流民处境的诗篇,也是国风民歌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人的命运和生存的不易。
诗文: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