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黄鸟》是一首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古代民歌,它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以秦穆公殉葬事件为背景。传说秦穆公在世时便想让群臣和他一道同赴黄泉,为此在一次宴席上提出与群臣同死的想法,并得到了奄息、仲行、针虎三位贤臣的响应,一起誓言共殉葬。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后,殉葬者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了奄息、仲行、针虎三位忠臣。这三位忠臣为了效忠于秦穆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殉葬。而此举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为他们的意志坚定、忠诚不渝而感慨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于活人殉葬的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认为这种行为是愚昧和残忍的。然而,《黄鸟》这首诗却被人们传颂至今,其原因在于它不仅反映了秦穆公、奄息等人对于生命的看法,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是古代中国文化中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而忠诚、感恩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这些美德通过《黄鸟》一首民歌得到了极致的表达。
此外,《黄鸟》还表现出对于暴君的深深憎恨和控诉,秦穆公采用活人殉葬的行为不仅让很多不应死的人失去了生命,更使得人们感受到了权力和暴力的寒冷与恐怖。在这种背景下,奄息、仲行、针虎三位忠臣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尊严和荣誉,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诗文: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