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创作背景:
这首《黄鸟》是一首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古代民歌,它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以秦穆公殉葬事件为背景。传说秦穆公在世时便想让群臣和他一道同赴黄泉,为此在一次宴席上提出与群臣同死的想法,并得到了奄息、仲行、针虎三位贤臣的响应,一起誓言共殉葬。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后,殉葬者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了奄息、仲行、针虎三位忠臣。这三位忠臣为了效忠于秦穆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殉葬。而此举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为他们的意志坚定、忠诚不渝而感慨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于活人殉葬的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认为这种行为是愚昧和残忍的。然而,《黄鸟》这首诗却被人们传颂至今,其原因在于它不仅反映了秦穆公、奄息等人对于生命的看法,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是古代中国文化中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而忠诚、感恩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这些美德通过《黄鸟》一首民歌得到了极致的表达。
此外,《黄鸟》还表现出对于暴君的深深憎恨和控诉,秦穆公采用活人殉葬的行为不仅让很多不应死的人失去了生命,更使得人们感受到了权力和暴力的寒冷与恐怖。在这种背景下,奄息、仲行、针虎三位忠臣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尊严和荣誉,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篇《黄鸟》是一首古代民歌,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该诗源于《左传》和《史记》,记载了春秋时期秦穆公的三位忠臣子车奄息、仲行、针虎为了跟随穆公的墓主人而被殉,国人为此悲痛不已,为他们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全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悼念子车奄息的事情,使用“交交黄鸟,止于棘”的开场来描述黄鸟凄厉的鸣叫声,深刻表达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无奈和无助。接着,诗歌以厚重的哀思描绘子车奄息殉葬的悲惨场景,痛惜与感叹之情溢于言表。在最后六句中,诗人写出了当时秦人为子车奄息送行的情景,字里行间透着惶恐和无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章中,描述的是子车仲行被殉的情况,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刻、凄厉。整首诗以黄鸟的悲鸣为引,情感克制,语言简洁明了,措辞婉转动人,将时代精神、道德信仰浓缩其中,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尊重忠诚、重道德的思想内核。
第三章为针虎奄息被殉的情景,同样以黄鸟的哀鸣为开头,描述了针虎奄息从人世消逝的惨状,表达出了铭记历史、珍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总的来说,这篇《黄鸟》是一首有着悠久历史、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它通过淡泊的词汇、质朴的意境,传达出对于生命不可追回的感伤之情,反映出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思想理念,也成为后人品味古代民间文化的珍宝。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交交:形容鸟叫声连续凄怨的样子。
奄息:停止呼吸,死亡。
命运乖:命运多舛,不幸。
赞许:称赞,赞美。
干才:能人,才子。
化尘埃:指死亡,化为尘土。
荆树:中草药名,叶形像枫叶。
针虎:古代兵器,即指状的长枪。
注释:
这首诗属于《诗经》,是一首民歌,描写了在古代社会中,三位忠臣为跟从穆公陪葬而被残杀惨死的故事。全诗共有三章,每章都是以“交交黄鸟鸣声哀”为开头,表达了悲伤的情绪。三章分别写了三位忠臣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针虎的故事,描绘了三位忠臣忠于职守,忠于君主的形象。
在每章中,诗人通过描绘交交黄鸟的声音来引发人们对于忠臣们的哀思和感叹。诗中也有对于忠臣的赞美和怒斥,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态度。全诗以“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的呼喊结尾,深刻表达出对于历史悲剧的痛惜和控诉。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情感、朴素的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君臣道德伦理的思想内核,也表达出了人们对于忠诚、正义和道德的崇高追求。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